传承新时代家风,在生活中培养孩子的科学精神

■本报记者 周睿

《教育导报》
2023年第100期(总第3865期) 导报二版

很多孩子在被问及理想时,都会响亮地回答:“我要当科学家!”守护孩子的科学家理想,培养孩子的科学精神,不仅在于鼓励孩子勇于探索,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涵养坚持不懈、求真务实、敢于创新的科学品格。

科学精神也是现代家风的重要内核,如何在家庭教育中渗透科学精神,助力孩子的成长?在2023年天府书展期间,成都市锦江区教育局和新华文轩联合举办的专题讲座“教育大家谈”环节,四川省美术家协会高校委员会、策展委员会副秘书长崔念晗,四川国智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万颖,以及成都市锦江区银杏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曾雪就“如何传承良好家风,培养孩子的科学精神”展开了一场精彩的智慧碰撞。

涵养科学精神,是亲子共同成长的必修课

家风是一个家族代代相传、沿袭而来的价值准则,它是包含了精神风貌、道德品质、审美格调和整体气质的家族文化风格。家风既是家族的精神内核,也是一个社会的价值缩影。那么,在现代家庭教育中,除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应融合哪些时代精神?

四川省美术家协会高校委员会、策展委员会副秘书长崔念晗认为,“两弹一星”精神就是这个时代应该弘扬和传承的精神。“除此之外,我们中国的时代精神非常丰富,像从无到有、敢于开拓的红船精神,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众志成城、团结一心的抗疫精神,以及长征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等,都是我们的孩子应该去了解的。”崔念晗说,值得注意的是,家长在给孩子讲这些时代精神时,不能要求孩子每一个都理解,可以先从中去找到一类更适合自己孩子这个年龄段理解的精神,深入浅出地讲给孩子听。在滋养中让这些精神真正进入孩子心中,变成孩子内心的力量。

科学精神强调探究创新、思考和实践,是实事求是、开拓创新的理性精神。求实精神是科学精神的核心。“在新时代家庭教育中,培养孩子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也很重要。”成都市锦江区银杏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曾雪表示,科学家们在科研路上,要下很多真功夫、细功夫,正是因为他们下了那么多的功夫,才可能去开拓新的领域,攀登新的高峰。家长要带着孩子一起,在求实精神上下功夫,这是亲子共同成长的一堂必修课。

在曾雪看来,家庭教育在培养孩子的科学精神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家庭能给孩子提供安全感。家庭成员间和谐的关系,对孩子的成长,无论是科学精神的培养还是全面发展,都是一个最重要的前提条件。其次,家庭中的每个成员都应该引导和支持孩子的兴趣。当孩子的兴趣和家长的期待有差异时,爸爸和妈妈应该想一想“我怎么去放弃我曾经的梦想”,把目光聚焦到孩子的兴趣和梦想上,去呵护孩子的好奇心,保持他们的热情,鼓励他们去独立思考,提出质疑,而不是把自己的梦想强加在孩子身上。这里,曾雪也强调,鼓励孩子提出质疑并不是随意的、不加思考的,质疑应该建立在前期的学习积淀上,在合情合理的范畴内,而不是过于天马行空,想怎么说就怎么说,想怎么挑战就怎么挑战。第三,是亲人的支持和榜样的力量。“我们都知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我认为‘身正为范’尤为重要,在家庭教育中也是如此。”曾雪说,家庭成员身上的优良品质、良好习惯、对事业的追求等,对孩子来说就是最好的榜样,也是最好的激励。

用书本连接世界,为孩子开启科学之门

传承新时代家风,需要涵养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提升孩子的创新能力,让他们勇于探索,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如何渗透科学精神,助力孩子的成长?

鼓励孩子捧起书本是最简单的方式。四川国智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万颖说,书本是孩子们和世界连接的一个窗口,当他们在书的海洋里徜徉时,他们会有自己的思考。而捧起书本阅读的动作就是让孩子在思考的海洋里遨游。一旦孩子产生对这个世界的理解,产生对书中故事的思考,也就是他们启动自己创造力的时候。因此,要在日常生活中渗透科学精神,家长可以从鼓励孩子阅读,在家中给孩子营造阅读的氛围开始。

经常有一些家长说,给孩子一本书让孩子阅读,孩子总是翻一翻就过去了,自己也不知道孩子到底看懂了没有。万颖认为家长们无需过于担忧,当孩子有捧起书本的动机时,只需要多给孩子鼓励以及肯定,在未来一定会欣喜地看到孩子的变化。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还要对孩子多一分耐心和尊重。万颖表示,每个孩子都希望得到家长的认同和肯定,给孩子充分的认可,他们才会有足够的动力去做他们想要做的事情。很多时候,家长表现出来的一点点不耐烦,或者一次责备、批评就会挫伤孩子的锐气以及自信,他们会变得小心翼翼,不再愿意去表达自己那些在家长看来“稚嫩”的想法,“而这些想法恰恰是茁壮生长的科学精神的枝叶,家长千万不要早早地用剪刀把它们剪掉。”万颖说。

家庭是孩子成长最关键的环境,父母以身作则,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鼓励孩子阅读、思考、表达,是让孩子更好地感知和理解科学精神的有效方法。除此之外,崔念晗则认为,学校和社会也要多为家长和孩子搭建学习的平台,家校社之间协同共育,为孩子开启科学之门。比如多举办一些讲座、演出,让孩子们有更多的机会听听科学家的故事。

建立良好家校关系,同心同行助成长

用良好家风滋养孩子的科学精神,家校协同共育也是重要一环。现实中,一些家长认为孩子的教育是学校的事情,还有一些家长比较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把家庭教育当作学校教育的附属和延伸,而实际上孩子的教育是一项系统的工程,不单单是学校的事情,更是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责任。良好、健康的家校关系能更好地助力孩子的成长。

作为学校管理者,曾雪对家校关系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她用四个“同”来形容健康的家校关系。

首先是“同心”的关系。“我们常常开玩笑说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相爱相杀的关系,家校之间要合作,也会对对方有一些要求,因此,要建立好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共同体,前提是‘同心’。”曾雪说,“同心”就是志同道合,家庭和学校要志同道合地做两件事:第一件事是要共同去承担教育孩子的责任和使命;第二件事是要共同坚持,尽可能地去避免功利主义。要坚持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是实现人的健康发展、全面发展,家校之间要互相提醒、互相支持,把教育的目标始终定位在立德树人上,而不是只看分数。

其次是“同向”的关系。“同向”是合作的基础,家校之间要有共同一致的行动,要协作、要互补、更要互助。不能“心在一处想,动作却不一样”。

第三是“同行”的关系。“同行”是家校携手的关键,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协同共育,需要建立一个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助力孩子健康成长的环境,课程和知识的同构非常重要。

第四是“同利”的关系。“同利”是构建家校共育共同体的归宿,家庭和学校要真诚地相互支持,形成一种志愿服务的关系。教师代表学校,可以在家庭教育中当一个志愿者;家长是家庭教育的代表,也可以做学校教育的志愿者,参与到学校教育中。

“‘四同’关系建立起来以后,有关孩子成长的很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曾雪说。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