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会课属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齐学红谈主题班会的设计与实施

■本报记者 王浚录

《教育导报》
2023年第102期(总第3867期) 导报三版

日前,在由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的四川省2023年中小学班主任技能大赛展评活动中,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齐学红围绕“主题班会的设计与实施”作主旨报告。

她从班会课的性质与功能定位、班会课与班主任素养提升、班会课的设计与实施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为与会老师设计主题班会课提供了思路、指明了方向。

◆班会课是“会”,更是“课”

“既然课表里有班会课,班会课便具有了课程的属性。”讲座伊始,齐学红点出了班会课的开设现状:“班会课是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但由于大家对班会课的认识和理解不够,当前中小学的班会课实施情况并不理想,没有充分发挥班会课的教育功能。”

班会课,也被称作“主题班会”“班主任课”等。有人把班会课定义为一次会议;有人认为班会课是一项活动、一门课程。那么,班会课该如何定位呢?

在齐学红看来,班会课是“会”,更是“课”。这是因为,班会课具有鲜明的教学目标,每节班会课的组织都要达到一定的教育目的。班会课具有确定的组织者,每周一次的班会课是班主任教育学生、管理班级的重要平台。班会课还具有明确的主体,学生是班会课的参与者,更是班会课组织实施的主体,学生通过班会课可以获取促进自身发展的有益经验。班会课具有严格的组织过程,像其他学科那样有固定的开课时间,一些学校还会对优秀班会课进行评比。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具有课程属性的班会课,其课程定位是什么呢?

齐学红认为,班会课属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它与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等特定领域共同构成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同时,班会课是一门课程内容和课时安排具有一定弹性、且个性鲜明的校本课程。“班会课的组织实施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和需求,以校情、班情为基础,实现学校的办学宗旨,彰显办学特色,并解决班集体建设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而形成班级特有的学生文化。”齐学红说。

“此外,班会课还是区别于学科德育课程的活动德育课程,班主任可以利用班会课向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学生也可以在班主任的引领下,主动参与班会课,自主构建班级文化。”齐学红说。

“教育的重要作用在于通过各种显性或隐性的教育途径,使学生在思想品行、健康、劳动等方面获得整体和谐发展。”对于班会课的教育功能,齐学红谈到,与其他教育形式相比,班会课的教育活动更集中、更高效,能充分发掘学生潜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除了对学生的促进作用,齐学红认为班会课还能推动形成和谐的班级文化、助力班集体建设。她说:“班会课也为班主任提供了一个挖掘自身潜能、施展个性才华的舞台,提升教师教育能力,促进班主任专业发展。”

◆判断班会课的三个标准

齐学红表示,判断一节班会课好或者不好,具有三个标准,即主题、设计和效果,体现在内容、形式和效果三个层面。“所以,我从这三个层面来分析,班主任的专业素养是如何具体体现的。”齐学红说。

第一,班会课主题的确定体现班主任对教育问题的敏感性。班会课的主题主要来源于班主任对学生特点的把握,以及对学生当下现实问题的关注与思考。班会课主题的确定应该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善于发现学生当下存在的问题。在班会课主题的选定上,可以表现出班主任对教育问题的敏感性和思想的深刻程度。

第二,班主任的教育理念可以在班会课的设计中得以体现。班主任对教育资源的整合意识是班会课设计理念的一个重要方面。齐学红说到,在一些班主任的设计中,把家长请进班会课,使家长成为班会课的主角,这样的班会课不仅是学生展示才能的舞台,还是家长展示才艺、家校沟通的重要途径。通过班会课等方式,最大限度地争取家长的理解与配合,是一些优秀班主任成功的秘诀之一。

第三,班主任的角色扮演与班会课效果相联系。齐学红说,如果把班会课看成一个舞台,班主任就是导演、策划者,学生是真正的演员。只有导演和策划者是不够的,离开了学生的积极参与,班会课无法取得理想的效果。班会课的效果一是取决于学生是否广泛参与;二是学生能否在班会课上有所感悟、心有所动。一节好的班会课的效果可以从课上延伸到课下,从学校延伸到家庭,从当下延伸到未来。

在对班主任的高素养与高品质班会课有了清晰认识后,齐学红向老师们分享了关于主题班会设计与实施的方法。

“主题班会的设计和实施一般要经过主题酝酿、组织实施、总结提升三个阶段。在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应当坚持计划性、针对性、整合性、创新性原则。”齐学红说。

齐学红建议,班主任要从课程计划的认识高度来设计和安排主题班会,既注意时间安排的计划性,也注意主题班会内容的系统性设计。同时,班主任应当关照教育对象和现实问题,例如学生的年龄阶段特征,做到有的放矢。此外,班主任需注意师生主体作用的整合、教育资源的整合,做到发挥一方作用的同时,不偏离另一方的作用。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