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档案】夏永立,数学高级教师,现任教于杭州市临平区吴昌硕实验学校,兼任苏州大学无痕教育研究所副所长。曾荣获“安徽省特级教师”“安徽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优秀教师”等10余项荣誉称号,并获全国苏教版小学数学优质课评比一等奖。主持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多次在省级教育科研论文评比中获一等奖。在全国30余家省级以上教育报刊上发表教学文章400余篇,出版了《数学课堂教学探索》。【对话人】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区域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 张筠
张筠: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您开始写作的动机是什么?
夏永立:读中师的时候,我对教育理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阅读教育经典著作中,激发了我的写作兴趣。出于对教学研究的热爱,我很早走上了教育写作之路。
走上工作岗位后,我开始了一个乡村教师的教育生涯。由于农村学校条件简陋,教师很少有外出学习的机会;学校的教研活动也非常单一,只是教师之间互相听听课;教师更没有参加高级别“赛课”的机会。在这样的环境中,许多青年教师没有太高的教育追求,经常在“斗地主”和“修长城”中打发无聊的业余时光。这期间,我也只能在乡里组织的观摩课中“露露脸”,偶尔参加县里的课堂教学比赛。然而,现实没有磨平自己的棱角,我仍然痴迷在自己的课堂中,偷偷地开始了自己的教学改革实验。
“没有机会上公开课,我就选择写文章。”于是,我拿起手中的笔,及时将教学中的点滴感悟记录下来,不断向教学杂志投稿。
张筠:写作是一个艰辛而枯燥的过程,数十年,是什么让您坚持下来的?
夏永立:20年前,在一次研讨会上,当我将成沓的教学手稿交给吴正宪老师审阅时,她动情地对我说:“永立,你要继续努力,不断积累,以后可以出版教学专著,成为一名专家型教师。”在我眼中,出版专著是专家学者的专利,对自己来说只是一种奢望,但恩师的这句不经意的话语,却成了我以后奋斗的目标。我深知,出版专著并不容易,要有自己独特的教学思想,能给更多的教师带来新的思考。那时的我,教学阅历还比较浅薄,教学思想也很不成熟。我不想制造文字垃圾,出一本没有太大价值的书。于是,我开始了长达数十年的漫长的教育写作历程。写作的过程,其实就是思考和研究的过程,我经历了一次次思想观念的“洗礼”,教学行为也在不断地跟进。现在,教育写作已经成为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让我品尝到创作的乐趣,过一种有尊严的教育生活,不断提升自己生命的宽度与厚度。
张筠: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写作中您是如何实现内容和主题聚焦的?
夏永立:我的写作内容涉及教育的方方面面,除了数学教学以外,还有班主任工作、教研组建设和学校管理,当时国内顶级的专业教育报刊已发表了我的16篇文章。正当我沾沾自喜时,恩师徐斌让我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数学的专题研究中,写出更多有深度的专题论文,而不是一味去追求文章发表的数量。从此,我开始对教材进行了深度挖掘,逐渐萌发了“深度数学”的教学思想。随着研究不断深入,我将“深度数学”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大胆提出了“深刻而不深奥”的教学主张。经过十几年的探索,我开始尝试构建“深度数学”教学的理论体系,自己的理论素养也在不断提升,这是我的课堂教学研究不断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我写出了大量关于深度数学教学研究的文章,多家教学杂志推介了我的研究成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张筠:教育写作对职业境界提升有什么帮助?何以实现“我手写我心”?
夏永立:教育写作让我立足课堂实践,学会专业思考,激活了我的创新潜能,让我踏上了专业发展的“快车道”。在教育写作中,我得到了许多老师的热忱指导和帮助。恩师吴正宪、徐斌经常在百忙中审阅我的文稿,还给我的拙著作序,给了我莫大的鼓舞;苏明强、牛献礼等十余位全国名师给我的课堂教学案例进行指导,并作了精彩的点评,让我从新的高度重新俯视教学,有了更高的教学境界;更值得一提的是,许多编辑朋友们经常给我的文章提出宝贵的意见,让我的教育写作有了长足的进步。……他们成为我教育写作生命中的“贵人”,给了我一双“隐形的翅膀”,让我飞得更高。
另外,教育写作促使我博览群书,有着更广泛的兴趣爱好,努力成为一名有生活情趣的人。“给我一间安静的书房”,是我的朴素追求,也是对简易生活的渴望。教育写作让我变得更加专注,用纯粹的心做专业的事,享受宁静的生活。“我手写我心”,让文字变得有温度,是自己真性情的自然流淌。做一个真诚和善良的人,不断地改变自己,也影响别人。
张筠:写作中我们不免遇到许多困难,您是如何突破的?
夏永立: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总是有限的。日常的教学是非常繁忙的,我经常觉得时间不够用,许多专栏文章都是在编辑的“催稿”中完成的。其实,我经常利用别人休闲的时间写作,需要付出更多的艰辛。在吃饭、走路时我也常在思考文章的选题,有时在梦中有了灵感,一觉醒来也会及时地记录在笔记本中。在写作中,要正确处理好它与教育教学的关系,寻找好平衡点,才会有“突破”。
在教学中,我努力上好每一堂课,有了一些鲜活和创新的案例,会及时进行记录,作为以后教育写作的宝贵素材,就会“有话可写”。其实,我并不是写作的天才,也有“江郎才尽”的时候,只是比别人多了几分勤奋和坚持,才不至于让许多文章“流产”。遇到不如意的文章,我会冷处理,将文章搁置一段时间,再大刀阔斧地加工修改。当然,文章就像自己的孩子,无论怎么看都是好的。有时候无法忍痛割爱时,我经常请编辑朋友给我提出修改意见,我会倍加珍惜。
张筠:教育专业媒体是教师专业成长的舞台,为教师实现专业写作畅通了道路,您想对他们说点什么,有何建议?
夏永立:我认识了许多教育专业媒体的编辑朋友,他们经常向我约稿,非常感谢他们给了我更多发表教育教学文章的机会。其实,对于青年教师而言,发表文章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因此,编辑在选稿时,不能只关注教育教学名家的文章,更要青睐于一线青年教师,让他们有更多的专业自信。当然,编辑要坚持“质量第一”的标准选稿,让每一篇有价值的文章都能精彩呈现。
【本文系“四川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中心”一般项目“专业写作对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的影响研究”( PDTR2023-13)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