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缩小教育的城乡、区域、校际、群体差距,教师到欠发达地区支教,是党和国家满足群众对“上好学”需要的重要举措。在全国,有着数量庞大的支教教师,奋战在建设“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的战线上,努力践行着“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号召。目前,成都石室中学有33位干部和教师,分别在县域中学、农村学校、民族地区学校等地支教。笔者认为,支教教师对支教工作的价值立场和情感认同将直接决定支教质量和自身幸福。支教教师要以教育家精神为指引,从精神、教育、生活出发,追求国家和个人价值达成,化解支教被动性的任务驱动型状态,涵养教育家精神和教育情怀。
一、支教指向教师精神的成长
人到底为了什么而活?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人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要从低到高有五重需要,包括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马克思指出:“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不应认为,这两种利益是敌对的,互相冲突的,一种利益必须消灭另一种的。”
支教的行为,是去帮助与我们的生命相关联的另一个生命体,甚至是我们生命的自身。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鲁迅先生说“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些都说明了人与人之间的关联性和共生性。“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只有人类整体幸福了,每一个个体才可能幸福。教师只有把自身的生命价值和意义由自身扩展到他人,放大到国家与民族,放眼到人类整体,才能实现“小我”到“大我”的价值升华。
这是教育人的真心话。2022年教师节前,人民教育家于漪在给青年教师的一封信中写道:“从事教育,必须有一种内心的觉醒,那就是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笔者曾在甘孜州康南民族中学支教一年,支撑我在边远民族地区支教的动力和愿望是“助人者自助”。满怀“以立人来立己”的情怀,帮助一切可以帮助的人,才能做好支教工作。
二、支教承载教育的使命和担当
教育是点亮生命灯火的伟大事业,教育人是学生生命前行的“掌灯人”。于漪说:“我相信教师的生命是在学生身上延续的,教师的价值是在学生身上体现的。”习近平总书记说:“教师重要,就在于教师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由于中国的基本国情和发展条件,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农村地区、贫困地区和中心城市的教育发展差异还很大。作为经济发达地区的教师,不应忘记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农村地区、贫困地区的教师和学生需要帮助,名校教师更要有一种责任和担当:只有整个中国的教育美好了,作为教师才有尊严和价值。
陶行知认为“一流的教育家”是“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支教可视作“敢入未开化的边疆”。今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首次提出教育家精神,即“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我们要以“教育家精神”为指引,厚植兴教强国的教育情怀,践行“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使命,自觉主动、激情满怀地做好支教工作。
支教不仅仅是一种情怀的滋养与重塑,也是教育实践智慧的修炼与提升。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教育要“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如何才是“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孔子讲“因材施教”,如何才是“因材施教”?社会上对名校教师有偏见,认为“他们只会教优生,不会教普通学生”,如何破解这个误解?在支教中去学会以学定教的教法、去涵养有教无类的情怀、去提升因地制宜的能力,以实行来“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以实绩来证明名校教师的水平与价值。我在康南中学支教时,提出“以语言能力为突破口,提高民族学生学习能力”的主张,就是我基于民族地区学生的特点的思考。支教教师在支教时,就不能简单地以所在名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和举措来简单评判帮扶学校,而要既看到帮扶学校的优势和合理之处,又要找准帮扶学校的问题和薄弱之处,从而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因校施策,促进帮扶学校独立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
三、支教拓宽生活的宽度和广度
支教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不仅仅是枯燥、艰辛的。在工作中生活,在生活中工作,这是很多人梦寐以求而难以得到的生活境界和职业选择。网络语“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的流行,其实就是工作与生活相割裂时的挣扎与吁求。
作为教师,我们能享受在成就他人的同时成就自己的生命意义的达成,能享受“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的生命传承的实现,还能够享受不断教育研究和教育变革所带来的创新创造的快乐。这是教育自身特点所带来职业幸福,值得我们去珍惜和品味。于漪说“一辈子做老师,一辈子学做老师”“下辈子还做老师”,华东师大教育名家叶澜将高考志愿全部填写为教师,都充分地表达了对教育的炽热之爱和忠贞之情。
教师不是刻板单调的“苦行僧”,不是缺乏情趣的“书呆子”。笔者主张“教师非专业生活的情趣化”,鼓励和引导教师有着丰富而高雅的业余生活,做一个有生活情趣的人。这既有利于教师自身的身心健康,又可以将这种积极的生活态度传递给孩子,防止“师源性心理问题”。作为支教教师,尤其是在风光旖旎、文化独特的地区,可以享有其他教师难以获得的生活情趣。
从精神、教育、生活而言,支教工作是有价值、有收获的,所以应是自觉而非被动的、充实而非空虚的、幸福而非痛苦的。愿支教教师热心、尽心、精心、智慧支教,彰显教育人的情怀和魅力;更愿支教教师做出实绩,把帮扶学校办成“老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给孩子“人生出彩的机会”,惠及孩子,造福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