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和儿子一起来到南方的某个城市。儿子15岁了,这是我们第一次结伴出远门。我想让他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他想去大城市看漫展,于是我俩一拍即合。
“爸,咱俩住一个房间吗?”出发前,他突然问我。
“是的,不过是两张床,你放心。”我说道。
“哦,那还好。”他如释重负。
我知道他怕父子独处时的尴尬。进入初中之后,他和我之间就好像有了距离,我们就像两块相连的大陆在剧烈的板块运动下变得越来越远。
初一有一次,他考试退步了一百来名。下午放学后,他在教室门口等我一起回家,我远远地看见了他,告诫自己不能在学校冲他发火,但我的表情一定很凝重,他一言不发,背着书包默默跟在我的身后。我故意没有像往常那样去接过他沉重的书包。从学校到家需要15分钟,我骑着电动车带着他,骑到半路时,我没忍住,开始质问他是不是没有认真学习。在夜幕的掩盖下,在匆匆赶路的人流中,多日来积攒的压力让我有些气急败坏,教书育人的耐心和作为父亲应有的宽厚仁慈都被抛诸脑后。
我当时只有一种深深的无力感和挫败感,还来不及帮儿子分析原因,和他共同制定改进的措施,就被情绪裹挟着,失去了方向、失去了理智、也失去了自我。
如果我每天都能关注到儿子的状态,每天能发现他作业的问题;如果他不那么叛逆,肯听我的建议,就不会出现这么大的退步。我陷入深深的自责和懊悔中。
从此,儿子和我的距离,便似隔着一河的烟笼寒沙。
初三上学期结束时,我们开了一个家庭会议。我说:“初中最后一个学期,我们一定不要内耗,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因为我知道,良好的家庭关系是家庭教育有效果的前提。
然而,我最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
我和儿子好不容易缓解的关系在一个星期天的早上四分五裂。那天,我们发生了一次剧烈的肢体冲突,这次冲突在沉默中戛然而止,却两败俱伤。从此以后,双方都不愿再轻易挑起“战争”,家庭关系经历了互相对峙后,进入了和平对话加谈判的新时期。
在家庭教育中,要注意不良情绪的反噬。任何不恰当的言行,都可能引起对方的不良情绪,比如愤怒、委屈等,这种不良情绪无论是否爆发出来,都是一种伤害。因此,家长要关注孩子的感受,也要教会孩子表达自己的感受。如果家人之间能好好说话,问题会少很多。我也是后来才明白这个道理。
当我和儿子来到这个南方城市,开启了5天的旅程。空间的变化,让我们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我们都在调整自己,努力建立一种彼此认可的新的关系。
我们一起乘地铁、一起制定攻略、一起面对出现的状况、一起逛书店、一起坐摩天轮、一起见证大城市的繁华、一起憧憬着我们的未来。……我发现,我们的关系已经进入了这样一个境界:我们彼此独立,又互相依存;彼此鼓励,又求同存异。可以进行深入的思想交流,也可以聊一些轻松的话题。
我看见他的脸日渐舒展,他看见我的脸日渐平和。
也许,未来还有风雨。也许,父子真正地理解对方,需要漫长地等待。但我相信,我们会一起携手,迎向更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