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学者共话家校社协同育人新路径——

面向未来的教育,让孩子看见更大的世界

■本报记者 周睿 实习生 黄和林 高源翎

《教育导报》
2023年第112期(总第3877期) 导报二版

今年初,《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出台,为家校社协同育人指明了方向。各项教育政策和法律的有力推动,也让家庭教育受到更广泛的关注和重视。

在教育生态发生深刻变化的今天,如何推动家庭教育高质量发展?家校社如何各司其职,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应对未来的挑战?在2023亚洲教育论坛年会家庭教育分论坛上,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教育工作者以及家长代表围绕“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新格局”主题,展开了一场精彩的交流和碰撞,共同探讨新时代家庭教育的新智慧。

关键词:家校社协同育人

卢志文:以美育人,培养面向未来的孩子

“今天我们的教育困惑很清晰,学习19世纪的知识,使用20世纪的方法,应对21世纪的挑战。或者用计划经济时代的思想教市场经济时代的学生,想去搏智能经济时代的未来。”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卢志文说,破题之法是重塑面向未来的教育,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新格局。

家校社共育指向育人,而育人的方法是五育并举。卢志文抛出问题:“如果‘五育’只能留下一个,大家会做何选择?”可能很多人第一时间也很难做出抉择,因为“五育”在大家眼里都十分重要;或许有人会选择智育,因为智育关乎学习成绩。……而在卢志文看来,最容易被忽视的美育,其实也非常重要。如果说教育是立国之本,德育是立人之本,那么美育则是立教之本。叶圣陶说过:“美育正是帮助学生美好天性自然生成的最好方式,也是生命质量自然形成、自然提高的最好方式。”李叔同甚至将美育提到经世致用的高度,在教育哲学当中,美是教育的本质,早已是共识。

如今 AI时代已来,很多人担心 AI将取代自己的职位。为何会有此担心?卢志文说,因为大多数人从事的工作皆是十分程序化的,在工作中没有审美情趣。而需要运用个人审美能力的工作则完全不用担心被取代,因为 AI始终无法拥有人类独特的审美。“今天,科技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力量之强大,所有人都看得到,我们要面向未来做教育。过去说不会识字的人是文盲,现在说不会学习的人是文盲,那么未来一定是不懂审美的人是文盲。”卢志文说。

“美是一种力量,美是未来社会第一生产力,最重要的创造是美的创造,审美力才是孩子未来的核心竞争力。”卢志文认为,美育的缺失很可怕,更可怕的是以恶俗为美。为何众多艺术家的作品在拍卖时总是能以天价卖出?是材质高级还是制作困难?其实,这些作品能有如此高昂的价格,无非是因为艺术家的艺术情致蕴含在作品中。如果没有审美力,艺术家们即便创作出传世的作品,常人也无法欣赏作品的独特,这些作品在这些人的眼中也不过是一个占地的物件罢了。

卢志文指出,当前有一个严重的问题:在建设高潮期,很多地方花费巨资打造的地标工程,却没能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没能传世,成为经典。不止地标建筑,还有很多地方设计的吉祥物,以及其他作品为何被网友群嘲?不过是因为这些作品毫无美感。这不只是笑料,我们更应该从中看到目前的境况,对美育的不重视正导致我们的欣赏水平出现问题,继续任其发展,更多人会成为不会欣赏的“美盲”。

“加强美育已是国家教育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国家层面对此出了很多条令,但目前一些基层还没有行动,这是一个严峻的问题。我们现在更应该以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为目标,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人,把美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从学科融合、课程设置、教材体系、实践活动、评价改革、美育教师、社会资源等方面提出一系列切实的建议和要求。这是家校社最需要协同,也是最容易协同的。”卢志文说,“美美与共,学校、家庭、社会是美育的‘三维筑基’,打通学校、家庭、社会,建设示范性美育社区是我们可以有所作为的。美不会说话,当你看到它时,美育就已经发生,最好的美育在自然山水中,在无形细节里。美育的起点,是每个个体审美素养的提升。”

卢志文说,重塑面向未来的教育,不是等到未来再去做,或等到未来才能做,而是从今天开始。预测未来最好的方法就是亲手创造它,审美的培养并非一日之功,不可能一蹴而就,应该尽早开始。

边玉芳:尊重天性,重构童年生活

近期,“课间预备铃”话题引起了众多网友的关注和讨论,很多网友分享了自己学校的预备铃时间,很多学校都是提前几分钟响预备铃,更有甚者,提前7分钟开始响预备铃,这意味着孩子的课间休息时间只有短短3分钟。“大家想一想,课间10分钟是用来干什么的?再回想一下,身边孩子的生活状况是怎样的?有孩子说自己周一到周五早上6点起床,满满当当上完课,下午放学吃完饭后写作业到晚上11点,甚至更晚,周末也沉浸在作业里,有的孩子还要被逼着参加各种培训班。这是孩子们生活的常态。”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教授边玉芳说道。

边玉芳曾做过调查,问家长、班主任和社区家庭教育工作者一个问题:“你觉得现在的家长最需要接受的家庭教育指导是什么?”结果毫无例外,答案都是“孩子的心理健康”。那么,孩子怎样才能更幸福、健康?这取决于我们要给孩子一个怎样的童年生活。我们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是为了让孩子有更幸福的模样。

边玉芳认为,做好教育的关键是如何认识儿童青少年的成长。儿童青少年的成长是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我们既要认识到教育的可为,即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协同育人的重要性,更要认识到每个人出生时所携带的基因和教育的有限性。尊重孩子的天性,促进每个孩子健康成长,这是当下所有教育工作者和家长需要重视的问题。

孩子的成长必须学校、家庭、社会三者协同,为孩子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边玉芳说:“家校社协同育人就是要还给孩子丰富多彩的童年生活,让每个孩子呈现出灵动多彩的模样,最关键是灵动。冰心曾说过,‘淘气的男孩是好的,调皮的女孩是巧的’。我们要让孩子活出有趣、活出精彩、活出价值、活出健康、活出幸福。”

现在的孩子每天都生活在竞争中,他们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不会有快乐和幸福。那么,幸福的孩子需要一个怎样的成长环境呢?边玉芳认为,应该是一个有安全感、归属感、温暖的环境;一个有目标、有自主性、有挑战、有交流的环境。无论是学校、家庭还是社会,都要给孩子这样一个成长环境。

“我们要通过三方理念一致的共同行动,回归到我们的育人初心。教育就是为了育人,既为国家培养一批建设者和接班人,又让每个孩子幸福生活。”边玉芳说,教育的本质就是为孩子创造适合他们成长的环境。因此,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几个关键原则必须要遵守。

第一,以生为本、理念一致。家长要有正确的育儿观,要明白不是每个孩子都必须考清华北大,即便不读清华北大,孩子依然可以快乐,毕竟“天生我材必有用”。第二,各司其职、功能互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职能不一样,需要三方共同发挥作用,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第三,尊重规律、科学育人。每个人的成长都是有规律的,包括家长特别关心的学习成绩。要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方法很多,绝不只是简单地投入更多时间。第四,注重过程、考虑整体。从儿童童年生活角度考虑,每个孩子都有适合他们发展的因素,即“保护性因素”,也有不适合他们发展的因素,即“威胁性因素”。不是某一个因素单纯确定了孩子的成长,而是整个生存环境决定了孩子的生活,这就需要家长和老师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细心发现那些对孩子成长不利的因素并加以规避。第五,避免形式、收获体验。学校开展的家校社协同育人活动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越专业、越有针对性,效果越好。我们要重视孩子的生活,不仅仅有学习生活,还有劳动生活、阅读生活、自然探索生活和社会实践生活。

“孩子不是知识的容器,他们的成长历程要为未来幸福生活奠基。”边玉芳说,我们要相信每个孩子都有无限潜能,允许他们自己探索和创造,还孩子丰富多彩的童年生活。

关键词:发现生命潜能

卢勤:唤醒孩子,让每个人都精彩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社总社首席教育专家、原总编辑卢勤用苏格拉底的话为大家揭开答案,那就是“唤醒”。“孩子是带着生命的潜能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是一个有生命的种子,所以,我们的任务是唤醒他,让每个人都精彩。”

那么,如何唤醒孩子?卢勤认为,答案就是五句话——太好了、我能行、我帮你、有我在、你真棒。

改变心情就改变了世界。“太好了,还是太糟了,决定孩子幸福不幸福。”卢勤以自己的经历为例,讲述了妈妈对于自己乃至整个家庭的影响。“我有一个阳光快乐的妈妈,我妈妈总会对我说‘太好了’。”卢勤说,她的妈妈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拿得起,也放得下,对她的成长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以至于在后来的人生道路上,卢勤也把“太好了”送给了很多孩子。“给孩子留下金山银山,不如一个‘太好了’的心态。”卢勤说,不仅是个体,家庭中也需要“太好了”,夫妻之间也要互相鼓励,这样才能共同进步。在生活中,我们也要对困难和挫折说一句“太好了”,因为没有困难就没有胜利,没有失败就没有成功,没有风雨就见不到彩虹。

改变态度就改变了命运。“我能行”是成功者的心态,“我不行”是失败者的心态。怎样才能让孩子收获自信?卢勤认为,当自己特别想做的事情做成了,就会产生自信和成就感。“我从小是看着《中国少年报》长大的,当时报纸推出了一个栏目叫‘知心姐姐’,我悄悄地给‘知心姐姐’写了一封信,没想到收到了回信,我当时可兴奋了,小小的成功让我产生了大大的梦想,我也想当‘知心姐姐’。”就是在这样的目标指引下,卢勤经过不断地努力,终于如愿当上了“知心姐姐”。孩子们最需要什么,他们最需要的是感受成长、成功的过程。让孩子拥有“我能行”的心态,就是让他们相信自己,收获自信。

改变情感就改变了生活。“我帮你”是爱的传递。爱是一个口袋,往里装是满足感,往外拿是成就感和幸福感。要让孩子一生幸福快乐,一定要让他学会关爱别人,而这种关爱来自家庭,家长要让孩子从小学会分享。“在分享中长大的孩子爱人爱己,在独享中长大的孩子自私冷漠。”卢勤说,让孩子分享其实并不难,只需给孩子创造一个爱分享、会分享的家庭环境。卢勤的儿子上幼儿园时,老师发给每个孩子两块巧克力,孩子分给她一块,她欣然接受,当场把巧克力吃掉并对儿子表达了感谢。当分享成了家风,孩子便在潜移默化中学会了分享。平时,爷爷做好饭都会分出来一盘,留给晚归的家人,儿子也有样学样。有一天,他自己学做了一盘虾,把又大又好的虾全都留给了晚回家的妈妈。“我吃了儿子第一次做的虾,真香!”卢勤说,以这样的形式进行教育,孩子以后不管遇到什么情况,都会先想到和别人分享。卢勤也举了一个反例:一个奶奶带孩子出去吃饭,孩子想吃什么她都买,奶奶自己却总说不爱吃,把好吃的都留给孩子。在这样的教育方式下,独享的种子便种下了,当有一天奶奶真的吃了她给孩子买的东西,孩子就会生气。“如果不想让孩子变得自私,就要把爱的种子播撒在孩子心中,让孩子觉得帮助别人是一件快乐的事。”卢勤说。

改变责任就改变了未来。“有我在”是责任心强的人常说的话,“人有四大责任,首先是对自己负责,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其次是对家庭负责;第三是对集体负责;第四是对国家负责。”卢勤认为,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就是爱孩子、用孩子、夸孩子,要经常对孩子说“有你真好”,让孩子感受到自己被需要、被肯定。

改变角度就改变了关系。与人相处,要学会多夸别人,多对别人说“你真棒”。每个人的成长都需要别人的掌声,卢勤以自己的故事举例:“有一次,我讲完课,一个小伙子跑到机场,把他亲手种的小米送给了我,他说‘老师,你今天付出了很多能量,也需要我们为你赋能。’我当时眼泪都流出来了,感受到了这份力量。”也正是这样的经历,让卢勤坚信,为别人喝彩就是给别人力量。所以,家长不要吝啬掌声,要为孩子们鼓掌喝彩。

关键词:AI时代的教育变革

杨咏梅:AI时代,如何培养孩子的竞争力?

“当前,学习无动力、真实世界无兴趣、社交无能力、生命无价值感的‘四无’少年普遍存在于我们身边。”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宣传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杨咏梅给大家展示了一组权威数据。数据显示,现在越来越多的孩子出现心理健康问题。“我们要不断反思,我们给孩子的童年,孩子的日常生活是不是出现了问题?”

在同样的生存环境下,为什么有的孩子一直在苦苦挣扎,有的孩子却能闪闪发光?杨咏梅表示,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人工智能井喷式发展带来很多新的挑战。“我们应当思考三个问题:孩子是否不断被强化竞争心,却没有竞争力?父母是否感受到人工智能对就业环境的颠覆?哪些核心能力能让孩子应对未来的竞争?”

杨咏梅从七个维度阐述了 AI时代如何培养孩子的竞争力。

要培养孩子的竞争力,先要把孩子养成“三好生”,即身体好、性格好、生活习惯好。父母能做的就是改善孩子的生活习惯。家庭教育的优势是学校和社会无法替代的,如果一个孩子没有被养成“三好生”,就算进入好学校,遇到好老师,也很难改变学习困难的境遇。有调查研究发现,学习好的孩子,家庭生活也是有规律的,而学习不好的孩子,日常生活也通常缺乏规律。

培养孩子的运动能力也同样重要。要让孩子快乐、自信、灵活,就要对孩子进行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应当从操场开始。每个孩子每天都需要一小时高强度、大汗淋漓的运动。大数据也表明,孩子的学习成绩和情绪积极与否有很大关系。积极的情绪从哪里来?不仅要人际关系好,还要爱运动。

培养孩子的家务能力是提升孩子竞争力的第三个维度。部分家长舍不得让孩子做家务,这其实不是爱孩子的表现,会做家务的孩子,成绩更优秀。“君子能劳,后世有继”也是我们文化自信的一部分。培养孩子做家务的好习惯是对孩子负责的一种表现,家务劳动还能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责任心。一些家长认为,孩子的学习是认知学习,是能写会算,但脑科学研究告诉我们,学习应该是丰富的经验以及感官的全部打开。动手机会越多的孩子,大脑发育的机会也更多。

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也值得被重视。杨咏梅认为,读书的习惯要趁早培养,而阅读的环境很重要。很多时候,家长没有给孩子创造阅读的环境,这也在无形中阻碍了孩子阅读习惯的养成。其实,图书馆就是一个非常适合培养孩子阅读习惯的场所。家长每周抽出时间陪孩子在图书馆度过,久而久之,孩子便会爱上阅读。

要培养孩子的竞争力,让孩子玩耍也必不可少。自由玩耍,是习得类比思维的重要渠道,玩耍力也是一种核心竞争力。随着自由玩耍时间的下降,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逐年上升,因此,家长要对玩耍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玩耍本身不是洪水猛兽,毫无节制地玩耍才应该干预,如果喜欢玩游戏只是孩子的诸多快乐之一,家长大可不必过度紧张。

第六个维度是培养孩子的社会情感能力。社会情感能力的五大维度分别是任务能力、情绪调节、协作能力、开放能力和交往能力,这些是人工智能无法取代的。以同理心为例,同理心的培养不是一门课程,而是存在于孩子每天的正常生活中。人工智能时代,学习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能支持孩子走得更远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创造力,这些都是社会情感能力。社会情感能力在家庭中,能够通过游戏、陪伴、互动等方式培养出来。

培养孩子竞争力的最后一个维度是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的使命。人类生命的动力在于寻找意义,有一个必须活下去的目标,所以能忍受住当下的煎熬。家长要引导孩子寻找意义,在日常对话中,经常和孩子聊聊意义和目标。

“笼子里面养不出鹰,笼子里面也养不出自信、同理、自制、正直等让孩子越走越远、越飞越高的能力。”杨咏梅认为,家长要智慧地爱孩子,用适合孩子的方法,培养其潜在的竞争力。

张鹏:AI时代,用积极教育为孩子赋能

AI时代,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机遇是 AI技术使生活更加便利,挑战是 AI的到来将取代很多重复、机械的工作。那么, AI时代,会给家庭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清华大学积极心理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张鹏认为,要了解其影响如何,我们需要明白什么是 AI。

张鹏认为, AI本身是一门技术,是一个工具,是为具体场景赋能的方法。当前很多 AI初创企业都濒临营收曲线瓶颈,就是因为缺乏应用场景。并不是因为 AI不够好,对生活的帮助不够多,而是因为 AI目前还处于“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境况。 AI当前面临的困境就如同前些年的新能源汽车一般,那个时候,人们的意识不到位、充电设备不完善等原因限制着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但它依然在短短几年内就改革自身,迅速打开了市场。“因此,我们不能因为 AI目前缺乏具体应用场景就对其掉以轻心,科技的发展速度是我们无法想象的,尽早地了解 AI,更容易帮助我们日后在 AI时代进行积极的家庭教育。”张鹏说。

AI的特点是纪律性、知识性和技能性。“这或许能让我们联想到教育的特点。比如在学校里,很多老师会要求孩子有纪律性,要坐直、站正、讲规矩。再比如,老师讲课和家长进行家庭教育,传递给孩子的便是知识性。学科教育在传授大量学科知识,而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孩子掌握部分技能和能力,这就是技能性。”张鹏说,在这三个方面, AI有完胜的能力, AI非常讲纪律,却从不谈条件,而且它的知识和技能搜寻能力,是人类无法比拟的。

有句谚语叫“每个硬币都有两面”,是在告诉人们,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 AI既然有着人类无法比拟的优点,肯定也有着相较于人类不足,甚至缺少的能力和特性。

张鹏认为, AI无法代替人类的首先是审美能力。“美是人类独特而非常重要的情感,没有美就没有爱的产生,没有爱就没有智慧的产生。以我自己为例,昨晚吃完饭后,我在花园中闲逛,看见水就想起‘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这句诗,抬头看月却不见月,因而又想起《春江花月夜》里的那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张鹏说,这就是人对于环境的感悟,这种审美能力是 AI无法企及和替代的。

其次是适宜能力。张鹏认为,家庭教育一定要从中国传统文化当中寻根。为什么要从文化当中找基础、找根基?因为适宜能力非常重要。现在的教育为什么遇到那么多问题,孩子为什么不开心?是因为教育过度了。只有把握好度,才能解决目前很多的教育问题。

第三是情感能力。“如果对孩子的培养定位是一个工具人,那么培养出来的工具人必将被更高级的工具取代。”张鹏说。现行传统教育是由普鲁士教育发展而来,而普鲁士教育就是纪律、知识、技能,目的是培养诚实、勤劳、可靠的劳动力;后来我们提倡素质教育,要求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和责任担当;再往后是现在提倡的积极教育,要因势利导,发挥孩子的品格优势和积极的天性。

最后,张鹏用曾对女儿说过的话定义 AI时代的家庭教育:“愿你遵循自然规律,夜幕时入睡,饥饿时饮食,劳累时休息;我愿你勇敢地探索世界、探索社会、探索自己;我是你冲锋时的盾牌,撤退时的港湾,你可以永远在我这里得到支持和安慰。”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