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课程:开启孩子探索发现之旅

■成都市武侯区第二幼儿园 高天曲

《教育导报》
2023年第114期(总第3879期) 导报三版

生成课程是在一日生活师生互动中,通过教师捕捉儿童感兴趣的事物中迸发出来的闪光点、认识上的模糊点、有意义的探究点,进而基于幼儿发展与需要的价值判断,围绕儿童的兴趣、好奇心、问题解决而展开的活动。生成课程是一种以学定教、幼儿为本的课程,是对儿童主体地位尊重的体现。在实践中,我们探索出了“在一日生活中捕捉生长点、在规划中挖掘教育价值、在实施中引发探究与深度学习”的生成课程组织与实践的策略。

一、“捕捉”生成课程生长点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虞永平说:“课程在儿童的生活和行动里。”我们按照《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要求:“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在以下方面开展了实践。

1 .在活动的延伸中捕捉。主题活动延伸到游戏活动、一日生活各环节是深化主题的重要途径。在活动中,幼儿主动发起的疑问或者教师有意图的引导,使幼儿利用已有经验、现有资源,在获得发展的价值判断中生成活动。如在“秋天的颜色”主题活动中,幼儿通过收集秋天里不同颜色的树叶、花朵、果实等,感受色彩的丰富多性,在提取叶绿素、叶黄素、叶红素等实验认识中,孩子们对扎染感兴趣进而生成活动,通过把植物放在布上敲打印染颜色,到开展扎染活动,孩子深刻地体验了颜色与布相遇生发的奇迹。

2 .在幼儿对环境关注中捕捉。随着季节的变化,幼儿被周围的环境变化、事物变化而吸引,关注身边的自然现象,引发好奇和追问。如在幼儿园科学观察区,幼儿发现种植的韭菜弯腰了,韭菜总是向着太阳照射的方向生长,幼儿纷纷猜想其原因,有的说是风吹的、有的说是叶子太长才弯腰、有的说是摆放位置的问题。根据幼儿的猜想,教师引导开展实验,经过一周的观察发现,韭菜都朝向阳光照射的方向生长,由此认识到植物的趋光性这一现象。

3 .在幼儿分享与讨论中捕捉。幼儿在讨论中,常常会出现观点不一致的情况,教师可从中研判、捕捉有价值的问题并生成活动,引导幼儿提问、收集信息、验证观点。如在“好玩的塑料吸管拼接”游戏活动中,对“拼接的作品总是散架”问题开展讨论,引发猜测。孩子们通过对比发现,散架的原因是有少部分吸管不是同一套,口径要大一点,便排除了不一样的吸管,后续拼接活动顺利进行。简单的吸管在孩子们手中拼出了机器人值守的大门、儿童游泳池、火箭发射台、未来幼儿园等“杰作”。

4 .在幼儿好奇心与问题解决中捕捉。好奇是幼儿遇到新事物而引发关注、追问、操作等的一种表征行为。对好奇心给予有效引导,让其成为幼儿探求新知识的动力。当幼儿表现出好奇心,教师的倾听、支持与鼓励等积极回应,可引发幼儿自发生成探索活动。如在沙水活动中,幼儿在装水的量杯中放入石头,发现水位上升了,由此引发对不规则物体的比较以及探究物体的沉与浮自然现象活动。

5 .在日常生活偶发事件中捕捉。当班级、幼儿园、社会、自然界发生了出乎意料的事件,教师可决定是否要支持幼儿围绕话题展开讨论和探索,从而生成活动。如幼儿发现太阳下的光影,通过踩影子的活动,感受光与影的关系;在光与镜子的结合中体验光的传播;观察固定的物体在不同时段影子位置的变化,感受地球的转动;观察阳光照射树荫下光斑的形状,体验小孔成像的神奇。……这一系列活动引发了幼儿的好奇心,也深化了他们对周围世界的认知。

6 .在社会热点事件的关注中捕捉。一日生活皆课程。幼儿从关注自己到关注自然进而走向关注文化。如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世界科幻大会、神舟飞船发射等,都成为我们引发幼儿开展生成活动探究的重要内容。

二、在活动规划中挖掘教育价值

1、适宜性研判。教师对捕捉来的契机,首先围绕儿童的学习与发展、思考价值、活动可行性确定,并进行以下追问:这个活动是否有助于儿童理解和领会自己的生活世界,这个主题是否能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和兴趣,这个主题是否基于儿童的经验,并且有助于儿童达到该年龄段的发展核心指标、这个主题在整个过程中是否可以给儿童提供锻炼多种技能的机会、与主题相关的经验是否能够发展的认知品质?

2 .可行性研判。可行性研判是决定活动是否顺利开展的重要因素。我们从“这个主题是否可为儿童提供充足的、第一手的直接经验以及可操作的真实物体;这个主题是否涉及附近可供参观的地点;这个主题在缺少书籍、网络和视频等第二手资源的情况下能否开展;活动开展时儿童如何呈现他们的探究与学习成果”进行研判,遵循幼儿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实际操作的学习特点,让幼儿在自主活动中开展有意义的学习建构经验。

三、在活动中开启探索与发现之旅

1 .探究的“六环节”。生成课程活动的逻辑起点是幼儿的兴趣,我们按照“提出问题——观察探索——思考猜测——调查验证——收集信息——得出结论——合作交流”的实施流程,开展深度探究,让幼儿经历观察猜想、体验实践、验证结果、分享交流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培养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思维模式。如在“好玩的多米诺”游戏中,如何实现一个倒全部倒,孩子们先后经历距离、重力、弯道、多层闯关等问题的发现与解决,在一个个问题的解决中,孩子们体验了探究的乐趣,提升了问题解决能力,从而培养幼儿的探索求知能力,让幼儿在自主探索中培养创新思维,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

2 .学习的“四方法”。针对孩子们提出的问题,我们遵循“观察——推理——测量——记录”沉浸体验式学习方法策略,让儿童在与环境的深度互动中探究发现,在观察中感知,在测量中对比发现,在实验中循证,在记录中判断推理。在“向阳而生的韭菜”生成活动中,我们组织幼儿通过实验观察、连续的测量与记录、猜测与实验结果的对比进行推理,最终得出韭菜弯腰是因为阳光的照射,韭菜主动寻找跟随阳光的缘故。进而引导幼儿去观察发现身边的植物生长的情况,有的观察向日葵的一天、有的对比田野与森林中树木的形状、有的观察植物叶片生长的排列等,发现植物趋光这一自然现象。

叶澜教授说:“课堂应该是向未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园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生成活动是促进儿童探索发现的有效载体,生成课程是促进教师专业提升的重要途径,让我们在生成活动与课程的建构中走近幼儿、走进教育,在与孩子共同生活中播下科学探究与思维的种子。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