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上画桉树

■熊建军

《教育导报》
2023年第120期(总第3885期) 导报四版

■熊建军

语文课上,我让学生边读课文边想象画面,然后再表述自己脑海中浮现的情景。

孩子们声情并茂地朗读了之后,举手回答问题的只有两个人。我只好让他们先说一说,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回答完毕后,教室里鸦雀无声,其他学生个个都耷拉着脑袋,沉默不语。我心里有点急了。

于是,我就开始耐心地引导:“同学们,想象,就是要你们脑子里,幻出景象,例如,当我们读到房屋,脑子里就会立即有房屋出现,当我们读到山,就有山的样子,屹立于眼前……现在课文里描述了桉树,那我们就想一下桉树的模样,桉树,你们不认识吗?”

我讲到这儿,发现一双双眼睛,茫然地看着我。顿时,我的心像被揪住了一样。“你们没见过桉树?不认识桉树?……”我突然意识到,自己也不知道桉树长成什么样。“哎呀!我也不熟悉桉树。”我毫无意识地说出这句话,还随手拍了下自己的额头。

开始,同学们一片愕然,不知发生了什么事,等他们反应过来后,教室里一片哗然。此时,我见他们生龙活虎,一点也不生气,接着顺势而为:“现在,大家既然对桉树都不清楚,那我们一起想象它是什么样子。请大家拿出纸和铅笔,我也同你们一起画,待会儿,我就打开电脑搜索,看谁画得最像。”

这些学生一听老师与他们一起画,可兴奋啦!很快教室里安静了,似乎能听到呼吸声。我看到他们都沉浸在想象中,我也拿出铅笔,准备开始了。我不停地思索:桉树应该适应热带和亚热带生长,那肯定比较高,树叶可能也大……想到这儿,我就动手画起来,寥寥几笔就画出了大概的模样。由于我没有画画的功底,所描绘的桉树极不美观。

再瞅瞅这些孩子们,画得非常认真,个个低着头,一笔一笔地画着,有的画了又擦掉,再画、再擦,反反复复。我想:对于从不知道的一件东西,完全凭空想象它的模样,也并非错误。

学生们陆陆续续地完成了作业。他们的眼神里闪动着灵光,我读出了他们的惊奇、激动、迫切。我开口道:“大家都画好了,把自己的想象都描绘出来了,想不想知道,自己画的与真实的像不像?”

“想!”他们异口同声,可见心情是多么迫不及待。

我立即在一体机上搜索桉树的图片。瞬间,桉树的全貌显示在屏幕上。我让小组长进行评比。他们居然不放过我,冲到讲台上,看我画得像不像。有个小组长,把我的画举起来,让全班同学观看,教室里又是一片欢腾。

让我高兴的是,所有的孩子画出了心目中的桉树,有的孩子展示出艺术天赋,甚至有一个孩子画得特别像,我就让他说一说是如何想象的。那个孩子站起来,说:“我画得像,并不是我想象丰富,而是老师让大家画的时候,我突然想到,有本书写到过桉树,里面讲的是热带雨林的故事。所以,就想热带雨林的树,一定长得很高……”

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我不知道这节课给到了孩子们什么。一个星期后,我在他们的周记里看到这样的语句:我们的语文老师画画真不好看,但我觉得他很真实……

我突然意识到,只有通过活动将自己融入到孩子当中,成为一个整体,感受共同的体验,建立共同的话语体系,才有可能激发他们的内驱力。这些孩子,才会跟随我们大人的“指挥棒”行动。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