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档案】胡忠,语文高级教师,现任教于宜宾市兴文县香山中学教育集团温水溪学校。曾获“宜宾市优秀教师”等荣誉,并获得四川省民族地区初中语文教师技能大赛一等奖和宜宾市课堂教学比赛及市县演讲比赛一等奖。主持或主研省市课题6项,其中“农村中小学生活味作文导引策略”获四川省教学成果一等奖。近几年,在《中国教师报》《中学语文教学》《教育导报》等刊物发表文章40余篇;参编《生活味作文》《高品质学校建设(中学卷)》《向课文学作文》等近十部教育著作或教辅;《语文报·初中版》专栏“与赵墨儿聊作文”的作者。【对话人】成都棠湖外国语学校初中副校长、正高级教师刘勇
刘勇:作为一名乡村教师,触动你开始教育写作的动力来自哪里?
胡忠:对我来说,进行教育写作是为了提高自身素养。其实,我一直喜欢写作,在读师范的时候,文章经常被选为广播稿。参加工作以后,也零零碎碎进行一些写作,不过没有深度,也未系统思考。直到2007年,听了李镇西老师的一次讲座后,我深受触动,开始记录自己的教育生活。2008年,我和李老师都担任班主任,每天在博客上读他的文字,便学他把每天发生的教育故事和思考变成文字,慢慢积累了一些写作经验。近几年,因为多次参加何立新名师工作室的活动,越来越了解到农村教育与大城市教育的差距,更了解到农村教师与城市教师的差距。想缩短这种差距,最好的方式就是阅读和写作。通过阅读,向优秀的同行学习;通过写作,记录自己的思考。写作,让我们有了“突围”的机会。从借鉴到实践,当一个行为坚持下来,就成了习惯。提高自己和想要改变,是我的动力吧。
刘勇:这些年的教育写作,无论是自己的变化还是外界的评价,相信你有很多感受,在此过程中,你最大的感触是什么?
胡忠:要说最大感触的话,就是越写作越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此外,还有两方面的触动:一是自己的眼界变得开阔了。虽然自己身处教育相对落后的苗乡,但在写作过程中,会自然地去了解外面广阔的世界,会以开放的心态去看待教育的变化,不让自己固步自封。在此过程中,自己的眼光会注视更多的事,对教育的本质也看得更清晰,认识也更深。二是自己的学生也愿意写作了。以前教的学生,他们都害怕作文,甚至痛恨作文。可当他们看到我也写文章时,会更信任我讲的作文知识,也更愿意去写更多的文字。特别是,他们自己的作文在报刊杂志上发表或被选入教辅资料后,会更加有信心,即使要求他们多次修改也很乐意。正应了那句话:不读书的老师教不出爱阅读的学生,不写作的老师教不出爱作文的学生。教学相长的状态让我们都感到写作的快乐,用时尚的话来说,这就是“双向奔赴”吧。作为语文老师,最大的成功不是成绩如何好,而是学生们长大成人后仍愿意读一读书,写一点文字。因此,学生对作文态度的转变让我感到意外的惊喜。
刘勇:“双向奔赴”的感觉确实很妙,但发表也不是太容易吧。据我了解,一些老师因为投稿“失败”就心灰意冷了,讲一下你投稿失败的经历。
胡忠:投稿失败的经历就太多了。以前我不但没有信心,还对此产生过误解:作为一名自认为还算认真的老师,又经常写写画画,还曾在内部刊物上发表过几篇文章,对自己的写作能力还有些信心。在向有稿费的刊物投稿全都杳无音信后,常常愤愤地认为那些刊物发出来的文章,恐怕都是名家手笔或是花钱勾兑得来。像我这样的草根教师,可能投上一百年都没有希望。这种偏见差点让我失掉了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机会。直到2017年,我又鼓起勇气向《班主任之友》投了一稿5000多字的教育叙事。本来也没抱什么希望,可过了一段时间,居然接到编辑老师的电话说过一审了,还指导我对文章进一步修改。我熬夜把文章修改好发过去,后来居然真的发表了。
我因此大受鼓舞,等文章发表后,便逐字核对编辑老师修改过的地方,思考修改的原因,终于更加知道了自己的不足。不断琢磨,不断有收获。这让我养成了一个习惯,只要是自己发表的文章,都要核对一遍,认真标注出来,大到句段的调整,小到标点的改动,真的让我受益匪浅。因为《班主任之友》采用平台审稿,每一审的编辑老师都会对文章提出意见或建议,所以即使拒稿,自己也明白原因。那几年,我经常向《班主任之友》投稿,每次都认真研读编辑老师的评语。这个过程能不断促使自己对写作进行审视,在潜心思考后,会有很大收获。后来我投给《中国教师报》《教育导报》的文章,也是没抱希望却被发表了,而编辑老师的修改对我大有裨益。
“自恨枝无叶,莫怨太阳偏。”不是只有名师的文章才能发表,而是自己努力不够。我不能为自己的愚笨找理由。功夫到了,自然水到渠成。
刘勇:正因为你对教育写作的认识加深,让你今年就发表了10多篇文章。这对一名农村老师来说很是难得,但对现在的你来说,是否觉得教育写作就很容易了呢?
胡忠:没有觉得容易,恰恰相反,是更慎重了。写作的过程其实是思考的过程,对教育的认识更全面和更深刻理解是真的。仔细想来,写作的目的是提高自己,文章发表只是写作的副产品而已,关键是在这个过程中对教育的规律认识得更加清晰,对教育的本质有更好的把握。写作是一个不断对教育认识进行淬炼和提纯的过程。
我对发表数量从来不敢奢求,今年的10多篇文章是一个巧合。去年因为工作变动,我到城乡接合部的温水溪学校接手一个初一班级。明显感觉到学生们的写作能力需要持续训练,可开学不久就遇到疫情而停课。那时恰好读到你那本《刘勇:诗意作文故事》,受此启发,于是我想到把自己这几年在“生活味作文”课题研究过程中形成的对作文的理解,写成文章发到自己的公众号上,以此对学生们进行写作辅导。我特别愿意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写点他们喜欢读的文字。因此辅导的文章是以与学生进行作文对话的方式来写的,让孩子们看到了写作原来可以那么有趣。说句实话,作文对他们来说真的挺难;于我而言,怎样帮助学生突破写作困境,这才是应该思考的本质问题。因此,才有了这个写作系列辅导的连载文字。
没想到才发了几篇,就被《语文报》的编辑老师看到了。他觉得“特别感兴趣”,于是向我约稿,在他们那儿开设一个连载专栏,就是后来在“初中版”发表的“与赵墨儿聊作文”系列。今年推出9篇,加上我在其他刊物的文章,才有了10多篇发表出来。
刘勇:这也许就叫“无心插柳”吧。写公众号倒是一个习惯,一般你都会写些什么内容呢?这也是农村教师的一种突围方式吗?
胡忠:现在,我越来越认识到自己写作能力的不足,写公众号是让自己保持“笔感”的办法。从内容上说,就是写自己读过的书、上过的课、师生的故事、走过的地方、思考的问题,偶尔也推送学生们的作文。
写公众号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对身边人的熏陶。从2021年开始,我带了县班主任工作室团队,其中一个要求就是让同伴们也能写写属于自己的教育故事。可能因为我把自己的文字发到公众号上慢慢地影响了他们,加上我又邀请了一些教育写作专家和杂志编辑给我们指导,现在很多之前不愿写作的同伴都有文章在刊物上发表了。这是意料之外的收获,让我从一个人的孤独行走变成一群人搀扶前进。我不知道这算不算突围,但我们相互陪伴,一起吆喝,互相壮胆,也算是对自己教育生命的交待吧。
【本文系“四川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中心”一般项目“专业写作对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的影响研究”( PDTR2023-13)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