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照现实的教育借鉴

■钟芳

《教育导报》
2023年第123期(总第3888期) 导报四版

■钟芳

《寒门子弟上大学》

[美]安东尼·亚伯拉罕·杰克 著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田雷  孙竞超 译

出版时间:2021年8月

ISBN:9787108071392

在一些人的传统认知中,穷人家的孩子一旦考入顶尖大学,就意味着他们已经是“人生赢家”了。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哈佛大学助理教授安东尼·亚伯拉罕·杰克所著的《寒门子弟上大学:美国精英大学何以背弃贫困学生》一书,从美国普通家庭的孩子读名校说起,真实记录着他们的挣扎、焦虑、彷徨和挫败,以纪实性的笔触,为我们揭示出美国精英教育的本质。

本书作者安东尼·亚伯拉罕·杰克是一个出生于美国迈阿密贫民窟的黑人男孩。学生时代,他就凭借过人的天赋和顽强毅力,考入阿默斯特学院的本科院校。毕业后,他靠着深厚的学术涵养,成长为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的助理教授。该书是他历时3年,采访一百多位本科生之后写下的一本教育力作。采访中,作者发现,对于寒门子弟来说,踏入大学校园只是一个开始,被录取并不代表能够融入。在寒门子弟占少数的精英大学,政策和环境把穷学生一步步推向边缘,阶级和文化的差异驱动着教育不公的滋生,安东尼觉得很有必要探究其根本成因。

然而,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在美国的众多名校,学生们的家境大多比较优渥,以中产和中产以上阶层为主。但也有一部分穷人家的孩子,通过自身努力,幸运地跨进了这些高等院校。那么,他们的真实境况到底如何?为了了解美国精英教育的真实样貌,安东尼有意识地选择了富人家的孩子和穷人家的孩子,进行双向对比。结果发现,在校园里,富家子弟们大多挎着龙骧包、穿着露露乐蒙瑜伽裤或“北面”冲锋衣。而穷人家的子弟,别说购买这些名牌衣物,对有些奢侈品,他们甚至连见都未曾见过。这些穷孩子的父母,经常需要打两三份工,才能养活一家人。因此,许多贫困家庭的学子,都异常节俭。但是,许多家境好的学生却不是这样。他们隔三岔五相邀着一起去校外吃饭、购物。对此,一些家境困难的学生,只能“一笑而过”。久而久之,富学生与穷学生之间的心理代沟越拉越大。因为这种疏离感,导致为数不少的穷人家学子,逐渐被排弃在校园的主流圈子之外,成为边缘一族。更有甚者,一些穷困学生因此萌生了逃离校园的想法。

造成这种尴尬的局面,表面看是缘于家境的不同。但深究之下,实则凸显出美国教育制度的不平等。为什么家庭贫困会传导到下一代,引发进一步的不平等?安东尼认为,阶层固化是造成这种教育不平等的重要原因,但并非不可改变,关键取决于文化资本的介入。调查中,同样是穷困学生,有的因为在高中阶段就得到过相应的政策资助,提前进入到师资力量雄厚的学校就读,解决了经济上的后顾之忧,到了大学阶段真正踏进名校之后,很快就能适应那些校园生活,从而成为“寒门幸运儿”。反观那些没有获得政策扶持的穷困生,即便凭自身实力,跨进了名校的门槛,却因为骤然面对贫富之间的差距,总是不能适应,甚至干脆“躺平”,不幸沦为“双重贫困生”。

安东尼由此提出谏言,要解决这种困局,必须让文化资本公平运作,以便给那些考入名校的穷困生更多的经济扶持。在他的建言下,许多名校因此做出改变。自上世纪90年代末,它们纷纷开始尝试无贷款助学政策,用奖学金和其他形式的资助代替了贷款,希望借此帮助那些出身卑微但却有学术天赋的申请人,首先把他们招进大学,继而支持这些穷孩子。从普林斯顿、阿默斯特、斯坦福、麻省理工和杜克等私立学校,到北卡罗来纳、弗吉尼亚、密歇根等公立大学,无贷款助学政策在美国许多知名大学里相继推开。尽管穷困学子受到经济资助的比例较以往有所提高,但遗憾的是,却依然无力改变一些名校更倾向于把教育的资源分配给富家子弟的做法。究其根本,美国的精英教育,实则就是金元至上的教育。穷困家庭的学子,纵然有幸踏进这样的名校,其实也很难有翻盘的机会。

安东尼一针见血的书写,将美国教育、特别是精英教育中存在的流弊,逐一呈现开来。振聋发聩的揭示,也从一个侧面,为我们的高校教育,特别是全面深化教育改革,提供了生动的他山之石。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