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食故事:一部微观社会史

■赵昱华

《教育导报》
2023年第123期(总第3888期) 导报四版

■赵昱华

《零食里的中国》

王金玲  著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10

ISBN:9787522820378

童年是美好的,我们的回忆经常伴随着零食的甜香。但是,可能很少有人意识到,我们的零食记忆反映着社会的面貌、关乎着时代的变迁。

这部《零食里的中国》,正是围绕着这一主题展开的。作者王金玲任职于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研究所,写这本书的初衷当然带着一种社会学的目的,但是,该书与我们常见的社会学著作有些不同,作者没有做广泛的田野调查,而是围绕着“我的零食”“我的记忆”而展开,所以,它带着鲜明的散文化的特征,而学术气息较为清淡。

书中收纳了共计116种零食,其中,有我儿时的回忆,像是彩虹糖、葵花籽、巧克力等;也有我从未品尝乃至闻所未闻的枇杷梗、酸妹妹、印糕等。王金玲出生于1955年,和现在的年轻人之间隔着五六十年的岁月变迁,代际的零食有哪些差异呢?是否足以反映时代的变迁和传承?

书中提及一道浙江独有的特产:霉干菜。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是不喜欢吃霉干菜的,这道菜色泽暗黑诡异,直到高中独自上学时,学校的食堂实在让人厌倦,我尝试了路边的梅(霉)干菜肉饼,我才体会到霉干菜独特的风味。该书也解释了一个我多年的疑问:霉干菜明明不“霉”,为何被冠上了此名?原来,这背后竟然蕴含了绍兴的文化意蕴。这种零食,也是几代人之间的共同回忆。

共同的回忆反映出的,是几代人之间的历史传承。但独有的零食,却反映出了时代的变迁。作者提及她小时候的一道零食“酸妹妹”,读后我才知原材料是一种我家楼下花坛里就有的小草:酢浆草。这种三叶的小草曾经是我小时候的玩具,但我从未产生过吃的想法。想来,采摘野草作为零食,也是那个物资匮乏时代独有的特色吧。

物资匮乏的记忆早已远去,但旧时代的回忆并未退出历史舞台,而是蜷缩于舞台的一隅,等待着有心人的发现。王金玲正是这样一位有心人。

零食的选择,是带有浓厚的时代背景的。烤红薯是一种备受当代年轻人喜爱的零食,但却并未让作者收录到“她的零食”之中。我想,其中的原因,足以说明这60年来生产力的进步所带来的社会变迁。

零食产业的发展暗合着社会的发展,适应着社会的需求。可以说,零食的发展同社会的发展是步调一致的:既有传承,将深厚的文化底蕴暗藏其中,在飞入寻常百姓家的过程中悄无声息地发扬光大;也有革新,,在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中化蛹成蝶。

这部《零食里的中国》,虽然采取的是私人视角,但正如作者在序言里所说的:“个人的即是社会的”“私人的即是公共的”,零食作为文化记忆的载体的普及性,使得“我的零食故事”足以成为大家的零食故事,成为我们共同拥有的一部别史。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