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松教养 ,为成长蓄能

■本报记者 马晓冰

《教育导报》
2023年第124期(总第3889期) 导报三版

有的孩子小时候成绩平平,初高中时却突然“开窍”,大展拳脚;有的孩子从小成绩优异,长大工作后却频频受挫。这让家长不禁疑惑:怎样做才能让孩子成长得越来越好呢?在成都市“武侯家长学堂”公益讲座中,成都市特级教师、四川省陶研会幼儿园园长学术委员会常务理事陈琳给出了她的答案:“一个孩子未来发展如何,关键要看后劲。家长应在轻松的教育氛围中,培养孩子的终身学习能力。”

立足当下,着眼未来

关注孩子核心学习能力的培养

“在教育孩子时,家长常常会觉得自己好像什么都教了,但无论是习惯养成、学习成绩,还是个人性格,孩子的发展总是不尽人意。”作为一名从事幼儿教育工作34年的教师,陈琳表示,“教育之难,难在心态。家长需要放松心态,以点带面地培养孩子。用‘立足当下,着眼未来’的教育方式,赋予孩子长期发展的能量。”

每个孩子的未来都有无限可能,家长怎样做才能帮助孩子选择与创造属于自己的未来呢?从很多家长关心的“学习问题”谈起,陈琳认为,“面向未来的核心学习能力”,需要从孩子小时候就开始培养。

以“幼小衔接”的过渡时期为例,“上了小学,孩子会不会出现读写困难?”“孩子能不能明白老师的要求、能不能遵守校园纪律?”“上课能不能听懂、作业能不能完成?”……从孩子踏入校门的那一刻起,家长的心弦也随之紧绷起来。陈琳表示,有这些担忧是很正常的现象,家长应把关注点更多地放在“如何帮助孩子化解困难,适应新生活”上,这才是当务之急。

立足当下,绝大多数家长都知道要帮助孩子做好身心、生活、学习等准备工作,而着眼未来,则更多体现在教育理念的更新、家长的自我学习成长上。“未来是人工智能的时代,死记硬背对孩子未来的发展未必有用,如何创作,如何运用 AI技术为自己服务将会成为孩子们的必备技能。”陈琳指出,“孩子现阶段的学习是重要的奠基工程,同时,家长也要尽可能地让所学内容服务于孩子未来的发展。”

此外,健康的心理状态和强健的体魄也是孩子发挥出“后劲”的必需品。陈琳建议家长构建和谐、愉快的家庭氛围,并帮助孩子找到一项他热爱的、可以长期坚持的运动,能够在疲惫时得到放松,养成劳逸结合的良好习惯。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

培养“会说话”的孩子

“我家孩子简直就是个话痨,小嘴叭叭叭地说个不停。”有家长如此抱怨道。陈琳则表示,孩子话多其实是件好事。“话密且快”的背后,代表着孩子有一颗运转灵活的大脑,能迅速地做出反应、组织语言并表达出来。

“会说话很重要。”陈琳解释,“它并不是我们惯常认为的‘故意讨好’,而是指善于运用语言这项思维的工具。如果孩子说的话让人一听就觉得欢喜,说明他情商很高,不仅有表达力,还能很好地发挥语言的社会交往功能。”一个成功的人一定是一个会表达的人,表达的方式多种多样,这是每个人成长中必需的技能、最基本的核心素养。

想要培养一个“会说话”的孩子,要从“对话”开始,家长需要学习如何与孩子聊天。陈琳指出:“聊天不仅是为了得到家长想知道的答案,也可以在这一过程中引导孩子表达自身的想法和感受,调动他进行回忆与思考。”

“复盘”是一种高级认知能力,经常“复盘”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对事物的认知水平,完成从记忆、理解再到运用的全过程。想让孩子会“复盘”,家长得会“追问”。比如,“今天你吃了什么菜?”这个问题,不会追问的家长只能得到一个菜名作为对话的结尾,而善于追问的家长能由表及里建立联系。“这个蔬菜和刚刚吃的薯片比是不是要健康很多?”“生活中,哪些食品是健康食品?”……对话自然而然地就进行了下去。这便是陈琳所谓的“朝下聊”,她表示,“实在找不到话题的家长,不妨与孩子‘聊情绪’,问他的心情、内在感受,孩子大多都是有话可说的。”

在孩子愿意说、会说之后,如何让他们有更丰富的表达,则需要书籍来帮忙。阅读除了能获取知识,还能锻炼孩子对文本的理解能力、书面表达能力。陈琳认为,良好的书面表达也是“会说话”的表现之一,通过文字、图画将观察到的事物进行转化,是向内理解、向外传达的统一过程。

经一事,长一智

培养孩子“会做事”的能力

会说,更要会做。陈琳强调:“‘会做事’的能力在孩子未来的发展中至关重要,它是创造幸福的核心能力。”实践是行动力的象征,人们需要在具体的行动中找到自己的价值。反之,再崇高的理想也只是空中楼阁。

“‘会做事’的孩子更有信心去迎接挑战,克服困难,他们能够经常突破自己的舒适区、勇于试错,并拥有更强的耐挫力。”陈琳建议家长在日常的衣食住行中给予孩子锻炼的机会,比如孩子可以从参与准备食物的环节中,了解营养知识;由自己做主穿衣打扮,锻炼审美能力;在收拾房间时,学习分类与归纳。只要教育者足够用心,生活的细微之处皆藏着教育的契机。

家长相信孩子有独立做事的能力,孩子才会相信自己。陈琳指出,目前许多家庭中存在的最大问题在于,不敢放手让孩子自己尝试。在户外,害怕他磕着、碰着,不能离开视线半步;在家里,不敢让他使用电器,生怕出了意外。其实,最大的危险是经验不足。任何人在学习使用工具时都会经历一个从陌生到熟练的过程,家长只需在最初引导、陪伴孩子,当他逐渐掌握使用方法后,就需要放手让孩子自己操作。能自理的孩子长大后更自立,未来他们才会有足够的信心和能力去独立完成任务与工作,不至于总是麻烦别人,依赖家庭。

同样的,善于做事的孩子,即使在尝试时受挫、失败,也并不会就此气馁,而是从中汲取经验教训,避免下一次掉入同样的陷阱。这样增加的“经验值”是在“完美保护罩”中学不到的。

“让孩子认识到自己很能干,身体里有无穷的潜力,他们才会愿意去做事。”来自成都市第二十一幼儿园的一位家长在讲座结束后有感而发,她表示:“家长不能做孩子一辈子的保护伞,放手让他们在做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够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热情,增长属于自己的人生智慧。”

在玩耍中探索

培养“主动学习”的孩子

“想要孩子充满好奇心、具备创造力、敢于挑战,那就得培养孩子‘会玩’的能力。”陈琳认为,好奇是创新的根本来源,玩耍则是创新的最佳动力,家长要创造支持孩子自主玩耍学习的家庭环境,尽量让孩子玩需要动手、动脑的游戏,不仅要玩,还要“玩出水平”。

在从前的教育理念中,“玩”似乎总是与“学”相对立。玩物丧志、不务正业,这是家长最担心的事。如今竟要主动地“放”孩子去玩,其中到底有着怎样的道理作为支撑?

“6岁以前,孩子其实并不会沉迷于看动画片或者玩电子游戏,这是由他们的身体发育阶段特征决定的,在直觉行动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主导大脑的阶段,孩子最喜欢做的是动手、动脑。”陈琳指出,这是与电子游戏“争夺”孩子兴趣爱好的好机会,家长一定要“先下手为强”。

支持孩子“玩出水平”,可以为他提供更多益智类、拼装类的玩具,让孩子可以自主建构、学会专注;除了新玩具,家里的旧音响、旧显示器都可以成为孩子的好玩具,通过拆卸、重组,了解其内部构造,慢慢地,孩子在机械、物理等方面的潜力就会被开发。

用动脑、动手的游戏激发出孩子的好奇心后,他们小小的脑袋里装满了“十万个为什么”,这时候就该锻炼孩子“找答案”的能力了。陈琳指出:“学会自己找答案可以让孩子持续地学习和成长,家长可以用三个步骤来培养孩子的这种能力。第一,让孩子知道可以在哪里找到答案;第二,学习用搜索、查阅、实地考察等方式去寻找答案;第三,在观察和比较中形成自己的结论,并尝试表达或记录。”

“我不懂”“我不会”“我不明白”类似的话谁都会说,而能否通过努力将未知、不知变成已知,才是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所在。不会找答案的人只能被动等待,等不到便只能放弃。而会找答案的人可以想到各种各样的方法,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问题。“主动地探索、学习,才能持续地成长、进步,具备这种能力的孩子才更有可能在自己的未来发光发热。”陈琳说。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