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支架提升学生创造性思维

——以小学语文学科为例

■成都高新区教育发展中心邓偲娟 成都七中附属小学 李娇姣

《教育导报》
2023年第125期(总第3890期) 导报三版

创造性思维是指主体在已有认识的基础上超越现有经验、理论和认识层次,运用新颖的、独特的、有一定意义的方法去认识、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它是一切创新的前提,是学生核心素养形成和发展的关键。学习支架则是基于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指学习者借助一定的支持与扶助,更好地理解学习内容,解决复杂的学习问题,以促进自身潜能的最大发展。常见的小学语文学习支架有情境支架、问题支架、范例支架、经验支架、图表支架、评价支架等。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教师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和实际学情,灵活选择、具体设计、投放使用学习支架,能有效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一、情境支架“筑基”,让思维更系统

统编教材按照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编排,单元本身就是一个相对统一的结构,为学生进行系统的知识建构提供了条件。合理应用学习支架将帮助学生了解学习内容“是什么”,并发现这些内容是如何组织起来的,在实践层面以结构化的视角把握单元整体,发展系统思维,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奠定基础。

四年级上册四单元作为神话主题单元,共编排了3篇精读课文和1篇略读课文,指向对神话故事的讲述和神话人物及神奇想象的感知。单元导引课时3个任务“讲解画中故事”“探秘画中神奇”“探秘人物神奇”的发布,单篇推进课时系列实践活动“诸神归位”“诸神相识”“诸神亮相”“诸神大狂欢”的投放,都在情境支架“探秘神话博物馆”的引领下有序展开、相互融合。情境支架的选用,紧紧围绕单元学习内容和目标,既有对单篇的教学扶助,也有着眼单元的整体融合,有效促进了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整体把握和系统思维的有效提升。

二、图表支架“掘井”,让思维更深刻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能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愉快合作,在做中学,学中创,延展思维的深度,是促进其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的主要渠道。

三年级上册五单元习作《我眼中的缤纷世界》一课中,教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了一瓶汽水,学生兴趣浓厚,格外兴奋,对写作充满了期待。在小组品尝汽水的过程中,学生通过教师设计的“喝汽水”图表支架——《神奇的汽水泡泡》全面、全程展现了自主探究的过程。在多角度、多感官、多变化地感受和表达中,学生逐渐掌握观察的方法,提高其观察能力,并最终将观察的方法迁移、运用到习作《我眼中的缤纷世界》,实现由理解到创造的全过程。这一过程发展了学生的直觉思维和创造思维,引领思维从浅表走向深入,

三、问题支架“拓路”,让思维更灵活

语文学习有内在的学科逻辑,文本内容、写作方式、思想情感交互作用,思维能力点就渗透其中。借助学习支架,拓宽学生思维的路径,强调多元思辨能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视角去理解文本,让思维更加灵活,从而走向深度学习。

五年级上册六单元课文《“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辩证理解父母不同的观点是学习重点。课堂尾声,教师投放问题支架——思辨性问题串“父亲和母亲的评价到底谁正确?”“为什么说父亲和母亲的评价都是对的?”“除了‘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生活中还有什么的评价,我们该如何应对?”将文本理解与学生的生活相链接,启发学生层层深入地思考,生成对文本的创造性理解,提高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

总之,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对学生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学习支架作为一种教学辅助工具,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真实的语文实践活动中从被动接收走向主动建构,从知识学习走向素养提升,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真正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和发展。

【本文系“2021年度四川省教育科研”一般课题“小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与语文教学改革”(SCJG21 A096)、“成都高新区教育科研”名师专项课题“指向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小学语文学习支架设计与应用研究”( CXMS202205)成果之一】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