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生源减少的 学校策略

■达州市开江中学实验学校 谭军

《教育导报》
2023年第126期(总第3891期) 导报三版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构建高质量的教育、办老百姓满意的教育是学校发展的必经之路。随着生源数量减少,不少学校面临新的挑战。经过充分调研,笔者认为,可从四个方面来制定应对生源减少的学校策略。

一、重设班级员额,重树学校品牌

随着新生人口数的减少,学校的学生人数随之削减,义务教育阶段会很快受到影响,其中城镇小学阶段和农村地区中小学校受到波及已经十分明显。面对学生人数日益减少的现状,大校额、大班额问题将自然消除,原有学校行政班级数量将会自动缩水。义教阶段学校可以通过两方面的改变来应对这一问题。

一是逐步分批分期构建小班化的班级员额新样态,将原来每班五六十人的班额按照更适合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特点,更适宜学生健康成长、学业发展、五育融合、个性特长培养等方面思考的组建原则,重新设定班级人数。建成20-30人的小班化行政班,既符合学校高质量发展的需求,同时也更有利于学校精准科学施教,达到培养每一名学生成长的需求,提升教育质量,重树学校品牌。

二是尝试探索在本区域、本学校组建非行政班的新模式。这一做法,并不是否定原有行政班的组建,而是在学校推行行政班与非行政班结合并行的模式。学校根据教师的特长、优势,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个人兴趣,结合地方文化、学校文化,开设选修课程和课后服务,实施非行政班的教育教学活动。在拓宽育人路径、五育并举的同时,给学生提供多元成长平台,促使学生打破行政班的约束,更好地找到、找准符合自己个性化发展的路径和渠道。

二、重构课程体系,突出校本特色

在学生减员的现实情况下,学校活动场馆、教室、功能室将会变得充裕。学校可以整合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以及符合学生成长的私人定制课程等,重构现有课程体系,充实、丰富课程内容,建设既具有本校特色又符合学生成长规律的课程体系。

重构课程,主要弥补原有课程的单一性,从研发科技、艺术、劳动、体育、地方文化等门类的课程着手重构。学校通过构建新的大课程体系,可以培养出更多门类的人才,同时逐渐形成符合本校实际的课程建设特色,与现代化未来学校的发展相统一。从狭义上讲,使学校具有课程竞争力,减缓减员速度;从广义上讲,能够彰显学校办学特色,促进学校教育的内涵式发展。

三、拓宽学校效能,增强学校功能

在生源减少的背景下,必须重视的是:学校效能的减弱,可能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学校可以尝试开放部分场地场馆、功能室、设施设备等。一是将学校部分体育场所,音乐、美术、书法教室,科技、信息、创客教室,图书馆(室),医务室,心理咨询室等向社区、组织、个人规范、有序地通过开放日或是划分共享区域等形式开放。既可以增进学校与属地、组织、个人的融洽度,又能充分发挥学校效能。二是将学校各类设施设备、图书、器械通过一定平台,让当地社区、村落居民租借或免费使用。这样可以有效防止器械、工具、图书等资源的闲置。三是将可适用于学校周边社区与个人生产生活的科研课题、论文研究等学术成果分享出来,探索建立以学校为基础的跨行业、跨领域的科研机制,将学校从单一的教育机构转型为以教育为主阵地的一校多能的复合型机构。

四、拓展师能师技,支持人才转型

部分学校可能面临教师超员的问题,部分省市已经着手探索“教师资格重新认定”“县管校用”“退出机制”等制度,打破教师“铁饭碗”。这些措施也在初期势必引起连锁反应,学校可引导本校教师发挥专业特长、第二技能等,在学校开展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抽时间参与社区联动、志愿者服务、家庭教育指导等服务。让教师拓展师能师技,形成一专多能,让教师成为既专业素养高又多才多艺的复合型人才。时机成熟时,部分教师可以主动、自愿、优先、自主选择工作转型,而不是被动分流、裁员、退出等。

总之,随着生源减少,学校要高度重视并积极思考、采取措施,寻求一条顺应时代且促进师生成长的办学之路。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