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成都七中举行第45届教育研讨会。在“墨池论教”圆桌论坛环节,学校邀请了四川师范大学教授张伟主持,成都市教科院中学所所长袁文、四川大学附属中学校长米云林、仁寿第一中学南校区校长言云光、营山中学校长李斌、成都七中副校长王雪梅以及该校教师和学生代表,就“如何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这一话题,步步深入,论坛中思想交汇、观点碰撞,仿佛一部师生共生、音律和谐的“交响曲”。
课堂变革——
如何让学生走向前台
“历史课上,老师带领我们从生动翔实的史料中提取概括历史信息,我们以一种更为深刻生动的方式记住了课堂中学习的知识;在英语课上,老师引导我们分组负责外文书的解读,主动思考和分享感兴趣内容,让学习效率更高、收获更多。”范馨蔚同学谈道,她理解的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就是老师从学生角度设计教学,学生主动探索,课堂有趣、有用、有效。
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就是以学生发展、以学生思维发展为中心的课堂。一个能听见学生声音的课堂,要学会营造学生发声的空间。
英语教师严丽莉有一个理念:教师要为学习自然发生创造促进性而非指令性的条件。“传统课堂里,老师处于金字塔顶端,拥有绝对的话语权和权威,而学生成为了倾听与服从者。”她说,“老师要学会赋权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协助者,这样学生能够更主动、更多元地开展学习。”
“在课堂上可以自由发言,不论文理科,学生都在参与思考的过程,老师告诉我们‘弟子不必不如师’,课堂上允许同学间的探讨,甚至是同学和老师间的辩论。”学生徐铭蔓认为,思维的交锋、平等的师生关系让自己感受到尊重,增强对课堂教学的认同与接受。
学生胡云翔印象深刻的生物课“影响酶的活性”,生物老师当助手,放手让学生实验。“老师站在学生背后,推着学生走到前台,引导我们在学科学习中进步和成长。”胡云翔说。
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意味着改变课堂的活动样态。教师对课堂设计思路的创新,能让课堂效果增效明显。
语文教师胡丹的课堂灵动活泼,深受学生喜爱。“课堂氛围的灵活不是乱来,灵活来源于思考与质疑。”他说。
体育教师宋垚鑫用“赛场模式”组建课堂。课堂上,学生既可以是运动员,也可以是裁判员等角色,但同样都要做足功课。“学生在运动场上扮演多种角色,不只是锻炼者,而是完整地参与一场体育赛事,换一种视角理解体育竞赛,能更全面地接受体育带来的身心发展。”宋垚鑫说。
教师探讨——
教学中的课堂画像
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指向的是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师生的互动和参与是遵循教育规律、需要考量的关系。数学老师夏雪将课堂看作是“建构自然的、生命的课堂”,在她看来,学生期待被尊重、被看见、被欣赏。
相比灌输、死记硬背和题海战术,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要将知识运用于学科思维,甚至是跨学科解决问题的方法传授给学生,更高效、全面地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在夏雪的课堂里,她换位思考学生的“困难”,问自己“为何每届学生学到这里都会陷入这样的难题”。站在学生的角度,夏雪有了答案:数学课堂里学生“倒过来学数学”,从学习数学史到理论探究推演,从科普数学巨匠到回答教学问题,夏雪和学生一起解决问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们常说:“鸡蛋从外部打破是食物,从内部打破才是生命。”那么,如何指向核心素养,让学生在课堂发出高质量的声音?
物理教师邱明章说:“如果课堂老师只采用讲授的方式,可能对学生来说可以获得知识,但时间久了就会忘记,但如果学生是经过困惑、思考、讨论、探究、解释、评价、交流等一系列环节,我想学生学到的就是素养。”
思政教师向小琴贴近学生、生活和实践创设主题情景,比如讲好成都大运会的故事,切中当下社会实践的热点。她让学生在任务驱动之下小组合作共同探究,生成理解学科的必备知识,运用知识走向生活实践,理解现实生活,让小课堂拥有大视野,与社会大实践紧密结合。
事实上,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难点还在于面对不同层次学生、不同类型课程,结合学科特点开展教学。化学老师阳东初认为,老师要理清常规课、展示课和竞赛课的课型区别,对学生活动开展多元化定位,切勿将“以学生为中心”仅仅理解为看似热闹的活动参与和课堂互动。他说:“有输入才有输出,教学思考要站在学生角度,规范书写、静默阅读与思考同样属于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的部分。”物理教师尹铎皓认为,为保证课堂质量,面对不同层次学生需要,教师前期加强针对性地引导与铺垫,“功夫花在课前”。
专家观点——
构建“有根、有情、有效”的课堂
“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转型中要分三步走,一是要实现以讲为主的课堂变为讲练结合的课堂,进而在课堂中进入‘思’,留给学生思维时间,最后加上‘前置学习’提升学生自主学习和发展的能力。”王雪梅说。
“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要构建有效情景,激发学习兴趣;提供有效支持,搭建思维阶梯,让老师成为‘点燃学生思维的促成者’;提供差异化的任务驱动,为学生创造自助自觉、自得其乐的学习氛围。”李斌说。
言云光介绍,在仁寿一中,学校把教学问题置前考虑。每天下午,组织90分钟时间预习熟悉教材,形成问题清单作为科任老师集体备课的基础;在课前5分钟,学生组长组织同学们交流讨论解决部分问题,过程中产生的新问题成为小组讨论、老师指导的内容。同时,基于问题备课的各科教师将问题与教学有机结合,形成以解决学生学习需求的课堂。
“老师的教是有限的,学生的学是无限的,我们要让学生在有限的学习中促进终身无限地学。”袁文认为,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重要的抓手就是“命题思维和教学思维的融合,教学思维和学生学习思维的融合”。这样的融合要让学生读懂学科语言的表达,让学生知道“说什么话、学会说话,以及如何把话说好”。
她说,学校在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实践中,要做到教学“可检验、可复制、可实践”,学生形成迁移的能力。
米云林认为,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要把学生的生活实践和个人经验作为课堂重要资源,让课堂教学“有根”;要鼓励、尊重、激发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让课堂教学“有情”;要学生把书本知识等间接经验转化为直接经验,积淀素养让课堂教学“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