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为功推进“双减”⑤
2021年7月,中办、国办《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明确提出:“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家庭教育支出和家长相应精力负担1年内有效减轻、3年内成效显著,人民群众教育满意度明显提升。”2023年,四川省教育评估院通过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实地走访等方式,对全省21个市(州)政府驻地所在县(市、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家长、教师、校长共计257910人就“双减”工作成效开展调查。结果显示,我省营利性学科类培训机构压减率、平台监管率、全流程监管覆盖率实现3个100%,“双减”阶段性目标实现,“双减”工作正从校外“压减”转向校内“提质”。
两减两提,阶段成效明显。一是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有效减轻。学生作业量、作业难度得到有效控制。85 .86%的小学生和92 .87%的初中生作业量达标。80 .76%的学生认为作业量适中,79 .87%的学生认为作业难度适中。学生参与校外培训比例较低、时长短。24 .77%的学生在2023年春季学期参加了校外培训;每周参与学科类、非学科类培训时长最多为2小时,比例分别是35 .60%、31 .17%。二是家庭教育支出和家长相应精力负担有效减轻。家长校外培训支出减少。73 .33%的家庭用于教育培训的总成本占家庭年收入20%以下。家长时间精力负担减轻。调查数据表明,71 .09%的家长辅导作业精力减少,62 .63%的家长陪同孩子参加校外培训精力减少。三是学生课余时间利用质量进一步提升。学生运动、读书、睡眠等时间增加。73 .32%的学生睡眠时间达标,68 .51%的学生睡眠时间增加,72 .26%的学生参加运动、阅读等时间增加。学生课余生活更加丰富。87 .68%的学生课余和朋友相处时间更多。学生体质健康持续改善。四是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作业管理水平提升。88 .40%的家长认为,孩子回家后只需要完成一些或不再完成学校布置的作业;96 .49%的学生对老师辅导答疑满意;83 .42%的教师根据学生的能力布置分层作业。学校课后服务基本满足学生需要。95 .33%的学生和94 .92%的家长对学校的课后服务满意;92 .32%的教师(校长)认为学校课后服务可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两短一歧,薄弱环节亟待突破。一是校内提质存在短板。和“双减”前相比,学校的课堂教学质量、作业设计质量提升并不明显。二是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存在短板。调查发现,各地教育质量和水平存在较大差异,教育资源供给不足,需求满足不够。县镇及农村教师资源、场地等较缺乏,导致课后服务内容较为单一,实施效果不足。用于提升作业设计质量、课堂教学质量的优质线上资源不够,分享机制不畅通,指导和培训不够。三是对“双减”仍存在认识上的分歧。部分教师和校长认为,升学率或考试成绩仍是区域或学校评价老师的唯一指标。家长教育焦虑依旧存在,45 .39%的家长认为非学科类培训支出没有减少,29 .54%的家长对孩子教育存在焦虑。75 .41%的教师(校长)认为和“双减”前相比,教师的负担增加了。
疏堵结合,从减量向提质跃升。“双减”工作已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要构建“政府为主、教育牵头、部门协同、家校联合、社会参与”疏堵结合、齐抓共管的长效共治机制。转变观念,推进校外培训治理。以生态视角推进校外培训治理,调整校外培训机构治理策略,引导校外培训机构在“双减”政策框架内做好转型,促使治理关系从“竞争”到“共生”。瞄准关键,深化课程和教学改革。加强课程整合,重视研究型、项目化、合作式学习,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校内外结合推动课后服务课程化、体系化建设,为学生发展提供个性化补充。以作业改革为突破口,倒逼教学方式的改革。以研训为支撑,聚焦“双减”中的问题组织研训实践,引领教师加强教学变革、优化作业设计。充分借力,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加强加大课程、教学、培训等促进教育内涵发展的重点领域的资源投入,推进城乡教育资源“双向”流动,办好老百姓家门口的每所学校,促进“双减”工作由“减负”到“提质”的转变。厘清权责,营造家校社共育良好生态。厘清教师、家长、政府等主体的权责利,正确认识家庭、学校、社会的育人核心作用和边界,促进家校社形成育人合力。
(该报告是四川省教育评估院落实省委教育工委、教育厅党组在直属机关大兴调查研究要求的成果之一。调研组成员有赖长春、尧逢品、张文景、王雄、李志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