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炉煮“文” 共研共生

——谈青年教师写学术论文前的三个准备

深圳市龙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 向浩

《教育导报》
2023年第128期(总第3893期) 导报三版
学会写规范的学术论文,对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非常重要。撰写学术论文,可以帮助老师清晰地发现教学中的问题,聚焦地思考和解决这些问题,并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重构自己关于教育教学理论的认知,最终达成个人教学理念乃至教学思想的形成。培养青年教师学写学术论文,我认为,在正式撰写学术论文之前,要建好“文献研读共同体”,如冬日里“围炉煮酒”一样,做好“文献共读”“确定论题”“查阅理论”的三个准备。

一、文献共读

本文所指的文献研究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写作,而是广泛涉猎理论知识、习得论证策略、形成论述语感而进行的文献研读。这种文献研究可以分为三步走:

第一步:同伴互助,同读一篇。我们发现,拥有“同伴互助者”的教师比那些独自工作的教师更容易运用新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在“同伴互助”理论指引下,组织教师之间形成互相信任和依赖的关系,他们共同规划教学活动、互相提供反馈意见和分享经验,因此在学写学术论文之前,可以先组建一个“文献研读共同体”,围绕同一篇文献具体分工,共同研读。

在指导青年教师研读《表现性评价质量框架的构建与应用》(周文叶、董泽华)一文时,我组织10名教师阅读并进行分工,如:1人负责全文梳理,1人负责摘要+导语部分,1人关注“表现性评价的内涵与价值”,1人负责“核心素养呼唤下的表现性评价”……阅读完后,10名教师逐一汇报与分享。老师们在研究文献和听取他人汇报的过程中,慢慢加深对文献的理解。值得强调的是,每位参与文献研究的老师,对整篇文献要有总体了解,在阅读全文的基础上研究自己负责的板块,这样在交流的过程中才能同频共振。

第二步:同一主题,各读一篇。经历了同一篇文献的共同研读之后,还要开展同一作者、或同一主题的文献研读,即围绕同一作者选择不同文献,或围绕同一主题选择不同作者的文献展开研读。因为每篇文章都是独立的,所以这种研读更注重个体性。

我们在组织青年教师开展“跨学科学习”主题研读中,给老师们提供了《“三重”统整:跨学科学习任务群设计的基本策略》(任明满)、《促进跨学科学习发生的学习环境设计研究》(万坤、饶爱京)、《跨学科项目化学习:内涵、设计逻辑与实践原型》(夏雪梅)、《跨学科学习视域下的阅读策略教学探析》(魏小娜、王湛月)、《跨学科学习主题的整体规划》(吴昕歆)、《论理解本位的跨学科学习》(郭华)、《中美课程标准中跨学科学习规划的比较与审思》(李群、王荣珍)、《中小学跨学科教学的追问与思考》(胡庆芳)、《新课标修订背后的教育观重建》(余文森)等文献资料。如果说“同读一篇”是倾向于往深处研究的话,那“各读一篇”更倾向于往广处拓展,二者结合起来,文献研究就会更立体与丰富。

第三步:围读论著,共研一本。论文文献因为杂志用稿限制,只读一般的论文是无法深入理解一个理论体系的。为了深入、整体地吃透一个理论体系,教师最好读论著,或读博士论文,因为论著(博士论文)的论述更加系统、更加翔实。

完成一个主题的论文研读后,我们精选一本论著进行围读,分工方式参照“同读一篇”的模式,一人一个章节,或者几个章节,汇报时间可以适当拉长,将一本书、一套理论研透、吃透。如在阅读完周文叶教授关于表现性评价的相关文章后,我继续组织青年教师研读了她的论著《中小学表现性评价的理论与技术》,进一步深化理解了她的观点和论据,重构认知。

文献研究是论文写作的开始,更是基础,只有经历了这样的训练,才能更加规范地开启论文写作之旅。

二、确定论题

一篇论文的灵魂是论点,一个好的论点来自有价值的论题,所以论题的寻找是写好论文的重中之重。那论题怎么寻找呢?

途径一:从论文里找论题。

阅读他人的文献时,教师要思考自己可以做一些怎样的拓展延伸或批判争鸣,寻找到自己的论题。例如阅读了《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一书,我们做中考命题研究,共同撰写了《素养导向的初中语文试题命制新思考——以全国2023年21套中考语文试题为例》(向浩、王卓妍)一文,思考和探讨如何坚持以学科素养为导向,以立德树人为价值追求,设计生活实践、学习探索的情境,根据学科素养指标体系,从“基础搭建,实现信息关联”,到“中级试炼,促进问题解决”,再到“深层突围,指向高阶思维”三个层面,分层级、有梯度、全方位地考查学生的学业质量水平。这样的延伸拓展,打通中高考间的壁垒,让中考命题者站在高考命题的视角审视和开展中考命题,这样更有利于提升中考命题站位,提高命题质量。

途径二:从问题里找论题。

基于问题展开研究,通过问题带动写作,这是很多老师写作动机萌发的基础。问题的确是最好的论题选择点,通过分析问题的焦点,再通过问题焦点确定观点,就能写作一篇很有价值的好文章。例如,针对单元整体教学中存在的“教知识”“盲目活动”等教学问题,我撰写了《要厘清两条线索:学习元素与学习任务》一文,旨在解决在实践过程中,部分教师因为没有处理好学习任务和学习元素的关系,导致教学效果不太理想的问题。一线老师因为在教育教学的最前线,能及时捕捉到最鲜活、最具普适性的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的方式是最受一线老师期待和欢迎的,很多杂志也喜欢用这样的文章。

论题的选择对论文写作尤为重要,没有好的论题,论述再精彩也没有太大价值。因此,经常会听到前辈说:在你写论文之前,最好先看看别人的相关成果,一是了解哪些问题别人已经思考和讨论过了;二是了解关于这个问题已经研究到什么程度了,然后再在这个基础上寻找新的突破,寻找新的发现,这样写出来的论文才有价值和意义。

三、查阅理论

论题确定好后,不要急于下笔,还要围绕确定的论题查阅相关文献,这里的查阅文献是有别于文献研读的,它是方便深入理解与论题相关的理论,为自己的论述做准备,因此更加聚焦于论题和观点,是指向写作的阅读。

一些老师确定了论题后,就开始搜罗论据,把一些案例摘引过来,然后边写边拼凑,对于如何阐释清楚论据和论点的关系,一筹莫展。其主要的问题,在于不会论证,因为没有理论依据连接,无从下笔。因此,理论依据的查阅,是有机连接观点和论据的有效支架。这些支架不仅要提前准备,而且多多益善。比如,在指导青年教师开展思辨性阅读时,一起阅读了《关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思辨性解读》(荣维东)、《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教学策略研究》(董蕾)、《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批判性思维培养研究》(许田)等十几篇文献,我撰写了《思辨性阅读需要思维工具支持》一文,通过不同类型的思维工具在阅读教学中的使用,帮助学生更好地展开思辨性阅读。再如,在评点于永正老师执教课例《秋天的怀念》时,指导青年教师撰写《基于语篇教学的阅读理解过程》(向浩、张莹)的评课稿,借助表层编码、篇章格局、情境模型等文学理论,深入分析于老师基于语篇类型指导读书方法,通过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找到语句和文本的关键点,即语句与语篇的关系,并对此做深度的心理加工,发现隐含讯息,从而帮助学生学习。

不借助理论依据,很难将一个问题看明白;不借助理论,很难将一个问题说清楚。因此,写作之前查阅理论文献,对起笔撰写论文,尤为重要。

写学术论文是一项系统工程,切忌“意识流”,而要谋定后动。一篇文章在动笔之前,先要胸中有丘壑,再下笔逐一论证。因此,青年教师写学术论文之前,务必做好“文献共读”“确定论题”“查阅理论”三个准备工作,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列写提纲”“选择素材”“撰写论文”“朗读修改”等写作工作的顺利完成,才能最终实现“投稿发表”的目标。

【本文系“四川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中心”一般项目“专业写作对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的影响研究”( PDTR2023-13)成果之一】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