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机制 强队伍 惠全员 助个体

——初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策略

■成都市新津区实验初级中学 鲁莉 周宜

《教育导报》
2023年第128期(总第3893期) 导报三版

心理健康是初中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保障。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全球10-19岁的青少年,估计有14%的存在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焦虑、厌学、自卑、自暴自弃、叛逆、狂妄等,有的甚至犯罪和自杀。2022版“心理健康蓝皮书”《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1-2022)》显示,初中学生有一定程度抑郁的达14 .8%。我们在调查中发现,青少年出现心理问题,一般存在家庭教育方式不当、家庭矛盾等原因,也有青少年身心发展不平衡、心智不成熟、适应能力差等个人原因。根据问题及原因剖析,我们一是通过心理健康课、实践活动、家校共育等途径,教会学生有效管理情绪的方法,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二是通过对学生心理问题的干预和解决,促进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及健全人格的形成。经过几年实践,学校形成了完善机制、强化心育队伍建设、面向全员和针对个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策略。

一、建机制

学校加强顶层设计、组织领导、经费保障,配备专兼职教师,成立由校领导牵头,专职心理健康教师为主、班主任为辅的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领导小组,进一步完善学校心理危机干预方案,进一步建设学校“预防、预警、危机干预”三预机制。同时,组建以持有“三级咨询师”证的老师为主的心理健康师资队伍,并聘请专家指导工作,建立“学校—德育处—班级—家庭—社区”五级管理网络,努力做到管理落实、组织落实、责任落实,从根本上重视、落实心理健康教育。

二、强队伍

心育队伍建设包括师资队伍建设和学生会队伍建设。2008年,成都市提出实施“学校心理辅导员 ABC三类资格分级认证制度”:督导型的高层次专业心理教师( A级)、骨干型的专兼职心理教师( B级)、以班主任为主要对象的普及型兼职心理辅导员( C级)。学校应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定期组织心理教师和班主任参加心理辅导员 ABC证培训。学校还重视学生心育队伍建设,在学生会设立心理委员会,设置心理委员,借力“朋辈互助”,建立相关工作制度,在协助班主任开展活动等方面发挥朋辈作用。

三、惠全员

心理健康教育课应以活动为主,可以采取团体辅导、心理训练、问题辨析、情境设计、角色扮演、游戏辅导、心理情景剧、专题讲座等形式进行。成都市则要求,优化心理专题课、心理班会课、心理综合实践课三类课程结构,鼓励学校开发校本课程。我们的做法是:

①定期化的问卷调查。每学期,我们认真组织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筛查,整理归纳异常学生信息,关注个别学生,做好个案分析,根据学生个体情况,制定措施,增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②常态化心理健康课程。一方面,班主任将心育与班级管理相结合,以解决预防和发展性心理问题为主,常态化开展心理健康课程。学校德育处制定教学任务,年级组和心理健康教师确定教学内容,班主任结合各班学生特点和情况进行备课、上课。另一方面,学校积极挖掘资源,要求各学科教学中融合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教学活动在学校教育活动中所占比例最多,加之学科内容和教学过程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因此,常态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更有赖于教师在学科教学中巧妙渗透、融合,并关注学生情况,及时干预和疏导。

③专业化的心理健康讲座。针对不同年级学生心理状况、学习阶段中遇到的心理困惑,每学期开展一次心理健康专题讲座。比如:初一年级主要针对角色转变、学习适应、生活习惯等;初二年级主要针对学生生理健康、人生价值、抗挫折能力等;初三年级主要针对学生出现的考试焦虑、生涯规划等。实践证明,经过辅导和训练,绝大多数学生能消除考试焦虑现象,以积极心态应对升学考试。针对住校生远离家人,容易出现孤独、焦虑、自卑等心理问题,每学期定期开展心理团辅工作。

④多样化的心理健康课外活动。丰富的活动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学校应有意识开展丰富的活动,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其中,增强他们积极心理的体验,引导他们关注自身优势,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塑造健全的人格,促进心育与五育融合发展。每年按计划举行的运动会、科技节、艺术节、“5·25”心理健康节、研学活动、升旗仪式等多彩的活动中,都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尤其周一的升旗仪式上,我们会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宣传活动、传授情绪自控技巧等。

⑤特色化的家校共育。2022年1月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是深化家校社协同育人的重要文件,为学校引导家长学习心理健康理论知识提供了政策依据。学校要将家校社共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在一起,在家长会、家长进校园活动、亲子共读、亲子运动会中,和家长充分交流和沟通,共同助力学生健康成长。组织家长利用互联网平台,提升家庭育人能力。另外,班主任、科任教师利用家访、电话、微信等方式,将学校育人氛围延伸到校外。

四、助个体

首先,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排查。每学期认真组织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筛查,整理归纳异常学生信息,关注个别学生,增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结合每年两次学生心理健康筛查情况,对高危人员的基本情况做详细登记,包括学生的家庭情况、成长经历等。各班建立高危人员档案,学校建立全校高危人群档案,班主任做好后续跟踪。

其次,定时开放心理咨询室。定时开放心理咨询室,做到有咨询、有记录。咨询室开设“星星知我心”“心灵驿站”心理信箱,设置宣泄区、个体咨询区等不同功能区,使接受咨询和辅导的学生和老师在信任和放松的状态下释放情绪、调节心态、改变认知,帮助师生解除心理困扰。

最后,精准预警和干预。制定相关心理危机干预措施,本着“保密、尊重、真诚、共情、及时关注”的原则做好心理危机预警干预,对个体心理问题苗头早识别、早报告、早干预,妥善化解心理危机,加强源头防控力度。对部分超出学校心理咨询服务的心理异常者,学校以安全、负责任的方式建议他们转介。

综上所述,导致初中生心理问题的原因较为复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唯有明确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采取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实施途径才能稳扎稳打,强化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才能促进师生的身心健康、家庭幸福、学校发展以及社会和谐。

【本文系“四川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中小学安全教育与管理研究中心”2023年度课题“初中安全教育校本课程建设与实施研究——以成都市新津区实验初级中学为例”,项目编号( ZXXAQ23-05)成果之一】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