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化学学院教师团队始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使命,始终牢记科研报国的初心使命,经过长期的艰苦奋斗,先后在自己的平台上培养出2位院士、12位国家杰青、长江学者等国家级领军人才和21位国家级青年人才,形成一支活跃在国际学术前沿、在国际上学术辐射力强、老中青结合的卓越教师队伍,打造出一支“合成化学”领域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团队形成国家级教学团队,构建了“教科同一”的课堂教学新理念,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培养出一大批国家栋梁;聚焦科学前沿和国家需求,把解决重大科学问题、重大技术和工程问题作为使命和追求,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突破性成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为国家科技创新作出了重要贡献。
团队始终弘扬科学家精神,甘坐“冷板凳”,涌现出一大批新时代爱国科学家典范。团队教师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获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全国三八红旗手等称号,荣获国家级科学技术奖4项、全国创新争先奖2项、杰出教学奖1项、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四川省教书育人名师2项、四川省先进工作者2项、四川省杰出人才奖2项等省部级和重要协会奖励40余项。
王玉忠院士指导年轻教师及博士研究生工作。
冯小明院士在实验室指导学生实验。
“科研+党建”
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
四川大学化学学院教师团队探索实践“科研+党建”新模式,率先在科研团队或学科方向上建立由本科生-研究生-专业教师组成的师生混合党支部,将党建与学生培养、学术科研紧密结合,推行国家级人才任支部书记、院士党员讲党课,获教育部首批“百个研究生样板党支部”、四川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四川省优秀共产党员等多项荣誉。
——打造了全员参与的浸润式思政育人机制:团队以培养学生核心胜任力为着力点,将家国情怀、行业理想和学术精神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增强学生立足专业和服务国家需求的意识,涌现出一批三全育人典型模范,获全国“杰出教学奖”1项、四川省教书育人名师2项、四川省杰出人才奖2项、省级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团队等。近5年培养的毕业生中有60%以上优秀人才扎根西部,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贡献青春力量。
——构建了“教科同一”的课堂教学新理念:团队坚持以卓越学术引领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全面实施高水平人才主讲本科课程制度,形成了“国家级人才、科研成果、前沿动态、科技热点、顶尖在线教育”的“五进课堂”举措,凸显课程教学的前沿性、时代性和高阶性,实现科研教学资源互通、教学和科研团队融合同一。团队获“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10项,建设国家精品课程1门、国家级一流课程6门、四川省一流本科课程14门。学生获互联网+国家级金奖、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奖、全国大学生化学实验竞赛特等奖等奖励。
肯下苦功
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
四川大学化学学院教师团队始终牢记艰苦奋斗、科研报国的初心使命,弘扬科学家精神,肯下“数十年磨一剑”的苦功夫,不断实现原始创新突破,争当新时代爱国科学家典范。冯小明、王玉忠院士几十年如一日,几乎没有休过节假日,始终践行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从冯小明院士享誉世界的“冯反应”到王玉忠院士的“绿色无卤阻燃新理论和新方法”,团队实现了一次又一次的重大科技突破。
团队发扬严谨治学、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大力发挥识才、育才、用才的导师作用,培养了一批听党话、跟党走、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中青年人才,先后培养出2位院士、12位国家级领军人才、21位国家级青年人才,形成一支以中青年为主、老中青相结合、在世界上具有引领水平的一流科研队伍。
团队教师获全国创新争先奖奖章、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全国三八红旗手、四川省“最美科技工作者”、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等荣誉。
不断突破
形成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四川大学化学学院教师团队勇于创新、顽强攻关,在手性分子科学、高分子材料绿色无卤阻燃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突破性成果。
冯小明院士创造了第一个以中国本土研究工作命名的有机人名“ Ros-kamp-Feng”反应,获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陈嘉庚科学奖等。
王玉忠院士在环境友好高分子材料领域取得了重要的基础和应用研究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各1项,被国际同行评价为“所研究领域的引领者”。
团队积极推动科研成果转化,绿色阻燃新材料技术打破了发达国家阻燃产品的“绿色壁垒”,占全球市场超过80%的份额;水-有机两相烯烃氢甲酰化清洁技术打破了国外在该领域的技术垄断,填补了我国高碳醇技术和产品空白;基于机动车尾气净化催化剂技术创建的中自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功登陆 A股;聚乳酸化学闭环循环技术实现转化许可费1亿元。
团队创建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基础科学中心、绿色化学与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15个国家/省部级创新平台,形成了一支“合成化学”领域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