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理解教育如何进行项目式设计

——以“一‘碳’究竟之生活中的碳足迹”项目式学习为例

■成都市新津区实验高级中学 毛灵

《教育导报》
2024年第9期(总第3904期) 导报三版

项目式学习强调“学用结合”,是一种“以项目为导向开展教学,让学习者围绕项目以小组合作方式进行调查、观察、研究、表达新学知识、展示和分享成果”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不仅拓展了学习领域与空间、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还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与他人协作交流合作的能力,促进学生感受多元文化、关注全球性挑战、承担社会责任等国际理解素养的培养,从而深入推进国际理解教育。

项目式学习有4个非常关键的阶段:确立项目→制订项目方案→实施项目→评价与反思。本文以2023年成都市国际理解教育优质课“一‘碳’究竟之生活中的碳足迹”为例,阐释如何在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活动课程中进行项目式设计。

◆阶段一(确立项目)——在任务驱动中激趣

“气候行动”是联合国制定的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中的环境目标,“气候行动”关乎人类的生存与世界的未来,符合核心素养中的“责任担当”素养第三项“国际理解”素养中“学生要能关注人类面临的全球性挑战,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部分。

为进一步引导学生了解全球变暖的严重性和极端气候出现的原因,知晓人类活动对碳循环的影响,培养保护地球家园的责任心,我们开展了“基于项目式学习的‘气候行动’教学实践”国际理解教育课程,“一‘碳’究竟之生活中的碳足迹”是其中一个主题活动。师生通过交流和研讨,以任务驱动的方式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探索欲,共同确立项目:通过认识碳足迹、计算碳足迹和缩减碳足迹,倡议大家一起低碳生活,为“气候行动”做出贡献。

◆阶段二(制订项目方案)——在问题分析中合作

在制订项目方案中,师生协作,共同分析和解决问题。各小组合作探究项目的学习目标和实施方案,学科班长收集各小组方案,师生共同制订项目方案。这次主题活动的项目方案如下:

前期准备:学生组建男女生学习共同体,小组成员明确分工,确定每个人的具体项目任务。

交流展示:检测对碳足迹基本知识的了解;学科班长主持并组织各小组的互动与展示;学科班长的总结与倡议。

评价反思:学生运用“课后回馈单”进行多元评价;总结项目中的收获;产生新的疑问或想法。

◆阶段三(实施项目)——在真实情境中成长

项目式学习强调在真实情境中的探究性学习。学生在具体真实的情境中积极参与,通过前期准备、交流展示和反思总结,提升大胆表达的信心,培养协作互助的态度、厚植家国情怀,拓展国际视野,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环节一:前期准备

基于心理学性别差异互补的作用,我们组建4-5人的男女生同组的学习共同体。教师组织学生观看绿色环保主题纪录片《碳足迹》,各小组合作探究,师生讨论方案,确定各小组的项目任务,积极准备交流展示。

环节二:认识碳足迹

教师拿出“考考你”5个选择题,检测学生对碳足迹、全球变暖原因的了解,建立学生与话题“碳”之间的关联,激活学生对“碳”的原有认知,引导学生梳理旧知、建构新知。然后,学生观看《2022年全球极端气候》的视频短片,了解全球变暖的严重性,分析和归纳由气候变暖问题引发的多种自然灾害和生态环境变化,培养学生保护地球家园的责任心。

环节三:计算碳足迹

学生由最后一个选择题“你每天的碳排放量大约是()”过渡到计算碳足迹。1组同学代表带领大家依照每天“衣、食、住、行、用”中碳排放系数表,搭建脚手架,计算个人碳足迹的排放量,培养“低碳生活,由我做起”的责任感。

环节四:缩减碳足迹

由学科班长主持,各小组轮流分享与展示“缩减碳足迹”的减碳行动,分别展示“联合国行动”(2组)、对比和分析“全球各国”的减碳行为(3组)、“我国政府节能减排的决心”(3组)、举例成都的减碳行为(4组)、以大运会为例列举“绿色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场馆、绿色运营、绿色参与”的具体措施(5组)。并创设“缩减碳足迹——我的行动”的情境(6、7、8组),将真实情境中的问题与现象,关联环节二、三的内容,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学习、迁移创新的思维能力,增强国家认同感,促进学生树立全球意识和开放意识。

环节五:总结与倡议

总结这次项目式学习的主要内容。为学生提供个性化表达的平台,促进师生、生生的平等倾听与交流,实现教学相长。学科班长带领同学发出倡议:“让我们一起努力,做低碳生活的倡导者,不让地球‘碳’气!”从而培养学生责任担当和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

◆阶段四(评价与反思)——在互动体验中提升

根据“课后回馈单”,学生在从情感态度、交流合作、知识技能、实践活动4个方面展开自评、互评、师评等多元评价,总结项目前后的收获。互动体验中,他们提出新的疑问:“如何让身边更多的小伙伴一起缩减碳足迹,为气候行动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为下一个项目式学习提供问题和方向。

在这次项目式学习的4个阶段中,学生提升的不仅是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的意识、跨学科学习的能力,更促使其深度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的命运与未来。教师从知识的讲授者,转变为项目的设计者、指导者和评价者,也在教学设计和课堂指导中提升了自身国际理解素养,更新了教学理念和方法,达到了教学相长的目的。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