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1版)

《教育导报》
2024年第15期(总第3910期) 导报三版

此外,2023年12月,德阳市出台《德阳市中小学科学副校长聘任与管理办法》,构建创新型人才联动培养机制,探索一体化推进全市科技、教育、人才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今年1月,德阳市举行中小学科学副校长集中聘任活动,明确“科学副校长是经教育、科技部门推荐或者委派后,由学校聘任的名誉副校长,是指导和参与学校科学教育工作的科技领域专家、学者、科技骨干”。

教育部《意见》指出要“推动中小学科学教育学校主阵地与社会大课堂有机衔接”。为此,成都市全面构建社会科学教育大课堂体系,举措之一便是“发挥在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重要作用”,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开放科技资源、深度参与中小学科学教育实践。

近年来,成都市新都区先后与西南石油大学、四川音乐学院、成都医学院等驻区高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建基础教育联盟,从开放实验室到做好教师培训指导、开发科普课程、创设研学基地,经过几年的合作发展,高校和基础教育学校的互动日渐深入,形成了“校-地-校”科学教育协同育人良好生态。

擦亮特色 精彩纷呈

活动点亮师生科创梦想

去年8月,四川省筠连中学学生在2023年世界机器人大赛中实现奖牌零的突破。作为一所山区县中,近年来,学校依托社团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引领一批批学子走向更高的平台。

筠连中学信息技术教师肖仲生是学校科创社团的指导教师。他对科创有着特别的热情,这也深深地感染了他的学生。从一头扎进创客教室不分昼夜地和同学们一起编程、调试、训练机器人,到关注信息学奥赛,为学子参谋发挥科创特长的升学路径,肖仲生见证着自己的学生走出校门,到宜宾市、四川省乃至全国参加比赛,升入理想的大学。

开展精彩纷呈的活动点燃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打造特色课程让学生深切感受科学的魅力……越来越多的学校对科学教育越来越重视,科学教育课程体系日益完善并形成规模,科创活动丰富有趣且各有特色,让科学教育成效转化为落实“双减”政策的生动实践。

2023年6月,一场科创体验活动在成都市第二中学火热进行:“机甲大师”吸引学生走进机器人大赛的世界、“桥梁结构模型展”为学生打开力学知识的大门、林草规划院的科研人员为大家介绍昆虫标本……这场科创体验活动吸引了上千位校内外学生及家长参加。

夏日的科创热在冬季也得到延续。2024年1月,成都二中继续举办科创冬令营活动。相比此前,冬令营则更侧重于展示学校自身科学教育积累与实践。“太有趣了!人工智能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冬令营活动中,来自彭州一中初三年级的学生毛宸晗向记者分享感受。

2023年10月20日,首届四川省“科创筑梦”青少年科学节活动在成都石室中学(文庙校区)举行。从无人机展示、科技嘉年华体验到院士专家主题讲座,同学们深度互动科创作品、热情感受科学魅力。

活动中,中国科学院院士、天体物理学家武向平用通俗的语言、科普的形式带来主题讲座《认识我们的宇宙》,同学们跟随武向平院士的讲述,思考宇宙的奥妙,在心中埋下了科学探究的种子。

自2018年开始,已有几十位院士、专家走进石室中学校园与师生交流教育、科学与人生等话题,在讲述中,“科学家精神”近距离地与青年学子产生链接。

去年9月,“天宫课堂”第四课开课,神舟十六号航天员面向全国青少年进行太空科普授课。

参加“天宫课堂”,筑梦太空,成都市双庆中学的学子们未曾缺席。事实上,早在2022年3月,成都市双庆中学便作为我省唯一一所学校代表,参加了“‘天宫课堂’全国科技馆体系联合行动分会场”的四川科技馆现场“天宫连线”。

科学教育之于双庆中学,是教育发展中孕育出的特色基因。成都市双庆中学是1997年的新办初中,面对起步晚、师资缺、生源弱等难题,学校立足校情提出了“以科技精神引领人,以科技成果激励人,以科技活动培养人”的特色发展思路,将科技教育作为撬动学校发展的支点,制定了从“竞赛科技”到“普及科技”、再到“品质科技”的“递进式”发展规划,在科技教育领域闯出了一片天地。

育人为本 特色融合

创新做好科学教育加法

做好科学教育加法,“加法”两字应落笔在哪儿?

《教育部等十八部门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指出,科学教育要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强国建设中发挥重大作用。“加法”,应落笔在推进教育、人才、科技高质量发展中。

去年12月,2023年度四川省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展示暨主题研讨活动在成都高新区菁蓉小学举行。活动中,从“探秘景泰蓝”传承传统工艺、共创三星堆体验区,到为东安湖设计船只、制作宠物自动饮水装置、研究都江堰建筑群,获得成都市第四届综合实践活动特等奖的师生们上台展示了考察探究、社会服务、设计制作、职业体验等课程内容与成果。

“学生展示非常生动,选题贴近生活,在综合实践过程中充分展示了科学探究的精神,运用科学思维在跨学科的问题解决中收获来自实际生活中的知识与能力。”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冯新瑞点评道。

在“双减”背景下,科学教育“加”在合理处,放大科学教育的教学价值,包括跨学科知识整合与实践能力提升等优势,便是实现了高质量育人的“加法”。

“加法”,还体现在与学校特色发展的深度融合中。

成都市石室联合成飞学校构建起彰显航空特色的“飞天拓展课程”,入选了成都市“双减”工作下做好科学教育加法的优秀案例。作为全国航空特色学校、全国国防教育示范校,该校充分发挥航空科普场馆、航空专业人才资源等区位优势,打造航空科技特色教育。分年级、分学段、分类别设置专门时段开展“飞天拓展课程”,设置70余门五育拓展课程供学生自愿选择;开设飞天科技类拓展课程——“航空 Steam”“无人机”“模拟飞行驾驶”“纸艺飞机”等共计14门课程……将科学教育与航空特色深度、有效融合。

“加法”,还体现在为强国建设培养创新人才的使命担当中。

2023年12月,在成都七中第45届教育研讨会上,面对科技强国建设使命担当,成都七中分享了学校数年来在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过程中的实践与思考。

近年来,成都七中引领广大学生关注前沿科技动态,高度重视科普教育,积极与大学、科研院所等开展联动,让优秀人才提早感受和进入科技前沿的研究。

“创新素养与报国情怀是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根魂。”成都七中党委书记易国栋表示,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不仅需要培育兴趣,更需要培养他们为科学、为事业献身的精神,拔尖创新人才要树立不仅为自己、还要为国家强盛,为民族复兴和人类文明的进步矢志不渝地贡献力量的人生信念。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