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各民族孩子共享优质教育

——对话中共阿坝州委常委、汶川县委书记李建军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特别报道组 李益众 刘波 丁婉梅 葛颂

《教育导报》
2024年第15期(总第3910期) 导报二版

中共阿坝州委常委、汶川县委书记李建军(右)接受记者采访。(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供图)

阿坝南门,岷江之畔。汶川,这座涅槃重生的小城,正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的发展道路上积极探索。

汶川县属于边远山区、少数民族聚居区,是“5·12”汶川特大地震的极重灾区。全县常住人口8 .3万人,是藏、羌、回、汉等各民族交汇融合的地带。

一直以来,汶川教育在阿坝州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先导性和基础性作用。随着时代发展,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望不断增强,“城挤乡空”的入学矛盾不断显现。

基于这一背景,汶川县大力推进基础教育校点布局优化调整,倾力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切实提高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和获得感。

日前,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特别报道组对话中共阿坝州委常委、汶川县委书记李建军,共同探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的实践与经验。

教育事业 优先发展

汶川县三江小学校园风光。(刘兵摄)

记者:李书记,您好。我们来汶川之前就听说您特别重视教育,而且您和教育还有着特别的渊源。

李建军:我是师范院校毕业的;毕业后,第一份工作也是当老师;我还在阿坝州教育局工作过一段时间。可以说,对教育、对学校、对老师、对学生,我都有特殊的感情;对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我也有一些比较深的体会。

记者:我们走在汶川的校园里,感受到一种清幽雅致的氛围,这个环境特别适合孩子们读书学习。

李建军:环境可以塑造人,环境也可以教育人。我们的学校就是要让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让每一片草木都能育人。我们要让每一名学生在开放、干净、整洁、有文化感的环境里成长。

记者:汶川县对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特别重视。2022年,汶川县被教育部确定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先行创建县”。请问,汶川县为什么把义务教育摆在那么重要的位置?

李建军: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建设教育强国,基点在基础教育。义务教育是重要的公共服务,不仅事关亿万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而且也关乎我们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未来。

2015年,汶川县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的督导评估认定,标志着汶川的义务教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但是要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目标,我们感到使命在肩,任重道远。我们必须站在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站在老百姓的需要看教育,必须立足汶川的全局谋划教育,放眼汶川的长远发展规划教育,准确识变、主动求变、积极应变,抓住教育发展的新机遇,开创汶川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

记者:我们了解到,在2023年9月举行的汶川县的一次常委会上,5个议题中有3个都是和教育相关。由此可以看出,汶川县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上,一定下了非常大的功夫。

李建军:教育是关系民族地区跨越发展和长治久安的重要基础和关键支撑。汶川县委、县政府坚定地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始终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优先保障教育资金,优先匹配教育人才,优先解决教育问题,优先审批教育项目。

针对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校点布局调整改革等教育方面的重点工作,县委、县政府的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直接安排部署、调研督办、指导参与。我们把区域教育中心建设作为县域三大中心建设之首,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文件,不断完善汶川教育的顶层设计,释放教育发展活力。通过这些努力,我们形成了日趋完善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教育领导体系。

这些年来,我们着力在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上下功夫、在提升教育管理能力上做文章、在统筹优化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上强举措,持续深化教育共同体建设,统筹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探索形成了民族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汶川路径。

记者:2023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意见》,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加快推进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请问,汶川县在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方面有何举措,成效如何?

李建军:我们不断扩大基础教育优质资源,加快构建幼有优育、学有优教的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更好满足人民群众“上好学”的美好愿望。

近5年,汶川县累计投入教育经费4 .49亿元用于改善办学条件。其中,累计争取各种专项资金约3 .8亿元,相继实施了校舍新建、改扩建、维修等项目360余个,新建、改扩建及维修校舍面积达27万平方米。仅2023年,就投入930余万元用于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教学仪器等设备设施补充、更新。推动“智慧+教育”模式,完成“三通两平台”建设,实现网络多媒体“班班通”,建成教育城域网,建成“名校网络课堂”示范校2个、“专递课堂”1个,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目前,汶川县共有各级各类学校32所,每一所学校的教室、寝室、功能室及辅助用房均按照国家标准建设,教学设备配置齐全,是全省民族地区教育体系最完备的县之一。

学生寄宿 家长放心

记者:我们在灞州小学门口看到,校门口挂了两块牌子:一个是汶川县灞州小学,一个是汶川县第一小学灞州校区,这是为什么?

李建军:灞州镇是由原来两个乡镇撤并后新组建的一个乡镇。现在的灞州小学合并了原来的龙溪小学和克枯小学。汶川第一小学与灞州小学采取一校两区的紧密融合型模式,建成集团化办学的共同体。

记者:在灞州小学,我们看到学校修得非常漂亮,设施设备十分齐全。建这样一所小学投资应该不少吧。

李建军: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发展,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寄宿制学校建设。我们投入4100万元,对灞州小学进行改扩建,修建了综合教学楼,配置了标准化科学实验室、音乐教室、美术教室等多功能教室,还对学生食堂和宿舍进行了提升改造,总建筑面积达到1 .4万平方米。

记者:我们感觉,这钱都用在了刀刃上。我们在灞州小学走了一圈,看到了很多暖人的小细节。

李建军:为了确保同学们的安全,学校专门在过道处设置了一个防撞角,减少安全隐患。在走廊里,还悬挂了师生的羌绣非遗作品。这些都是同学们在非遗老师指导下完成的作品,一方面展示了学生的才华;另一方面也丰富了校园文化,彰显了民族特色。

记者:寄宿制学校的寝室条件如何?低年级的学生能否照顾好自己?

李建军:寄宿制学校的寝室都有独立卫生间,有热水器。学生想要用热水,一天24小时都可以。每一间寝室里,一到六年级的学生都有,学校有意安排大朋友带小朋友。同时,学校还把有亲缘关系的孩子也安排在一个寝室,姐姐带妹妹,哥哥也可以带弟弟。

记者:您对寄宿制学校的管理有何期待?

李建军:我们希望宿管老师要在学生养成教育上多下功夫。因为我们边远地区的部分小朋友由于种种原因,在个人卫生、生活习惯、与人交往的能力等方面有所欠缺。所以,我们希望寄宿制学校的寝室更多地承担养成教育的功能和职责,让每一个小孩都能够学会卫生常识,学会与人相处。

记者:对这样的寄宿制学校,家长应该很满意吧。

李建军:寄宿制学校确实是方便了一些边远的孩子,解决了家长的后顾之忧。新的学校、新的寝室,学生也比较喜欢。更重要的是化解了县城学校大班额的情况。寄宿制学校教学质量提高了以后,县城的一些家长也把孩子送到这边来。

集团办学 资源共享

记者:在校点布局规划上,汶川县有何思考?

李建军:我们按照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改革和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进程,通过学校校点布局调整,使我们县域的学校布局更趋合理,教育资源的配置更加优化,基本消除了大班额现象。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汶川县的具体思路和举措。

李建军:汶川县根据地理及资源优势,构建了南北两个学区。北部学区以汶川中学为龙头,统筹联动9所学校。南部学区以阿坝师范学院为龙头,借力高校资源,深度协管南部学区的12所学校。每年县财政拨付专项资金,用于南北学区实施教育质量提升项目,着力提升教育的软实力。在南北学区,逐步完善“双核引领、双驱带动”的教育同步发展新机制,形成了资源优势共扬、均衡协调共进、发展利益共享的区域教育新格局。

记者:与学区制治理相对应,集团化办学也是汶川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的有效举措。

李建军:我们不断完善集团化办学和学区制管理办法,以及相关的运行机制,为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奠定基础。目前,全县共组建了紧密融合型的教育集团2个,协作帮扶型的教育集团8个,集团学校实现了“1+1>2”的效果。

记者:整体的资源要通过调配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随着学生更加多元化、个性化的发展需求,对师资队伍的均衡配置和专业素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汶川县小学语文青年教师赛课活动现场。(韩俊 摄)

李建军:汶川县构建了中小学“县管校聘”“1+6 +N”的工作体系,全面实施交流轮岗计划,让优秀的老师在城乡学校之间流动起来,每年交流轮岗的教师人数达到了符合交流轮岗条件的10%以上,骨干教师的交流轮岗达到了总数的20%以上。

近三年来,全县累计选派110余名教师实施轮岗交流,有力促进了教师队伍的均衡配置。2023年,汶川县从编制管理、岗位管理、绩效管理、激励机制、考核评价等方面入手,全域实施“县管校聘”。

记者:乡村教育关乎国计民生,关乎乡村振兴,对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助力实现共同富裕,都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对于乡村教育,汶川县有何思考和谋划?

李建军:为了提升乡村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我们采取了一系列针对性的举措。一是保障乡村教师工资等待遇。对于长期扎根乡镇的教师,特别是做出突出成绩的教师、校长、园长,在干部任命、职称评定、奖教奖学方面给予倾斜。二是利用集团化办学的优势,大力开展联合教研,构建学科大教研组、大备课组,强化名师引领,通过一对一的“传帮带”等举措,促进校际间资源共享、质量共进。三是优化正向的激励机制,激励优者从教,保障教者从优,通过质量培育、人才培训、改革创新、学生成长四个方面的评估,进一步增强教师抓好教育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记者:这一系列措施的效果如何?

李建军:效果很好。我们将教师交流与职称晋升挂钩,切实构建编制动态管理和教师科学有序流动机制,促进教师由“学校人”向“系统人”转变,真正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竞争性用人机制,激发教育系统人才活力。

立德树人 特色发展

记者:在走访的过程中,我们看到汶川学校的课程非常丰富,学生也很喜欢。

李建军:办学条件不断优化,师资队伍充满活力,为学校内涵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近年来,汶川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五育并举,做好“双减”工作,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少年。

结合地域和民族文化特色,汶川各级各类学校广泛开设红色文化教育、羌绣、茶艺等特色课程,开展艺术节活动。开齐开足劳动课程,着力培育劳动观念,建成大型校园劳动实践基地3个,小型校园劳动实践基地实现全覆盖。

记者:请举例说说呢?

李建军:映秀小学身处全国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学校以此开设“传承红色基因实践——培养小小讲解员”活动,围绕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红色文化教育,拓展思政教育路径;漩口小学积极利用独特的地形条件,构建了以“茶文化”为切入点的特色课程,带领学生围绕种茶、采茶、制茶等茶叶生产的全流程构建特色劳动课程;三江小学以“生物多样性保护”为主题,开展学生生态文明核心素养培养教育;卧龙特区中心小学处于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域,学校切实将“森林草原防灭火宣传教育活动”列为重要特色主题教育活动,通过“小手拉大手”,真正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和环保意识在师生和家长的心底扎根。

记者:据我们了解,汶川县还积极探索特殊孩子职业(生存)教育和艺术教育的新路子。

李建军:我们围绕“国学怡心、艺体怡情、手工怡技”的办学特色,开设羌绣、烙画、手工等多个兴趣社团,开展以烹饪、缝纫、面点为主的职业教育,确保人人都有出彩的机会。

比如一件非常精美的工艺品,对我们来说,或许就是很简单的玩偶。但对听障学生来讲,要完成这样一件作品,需要特殊教育学校的老师手把手地教学,师生都要有极大的耐力才能完成这件作品。

记者:确实不容易。听您这么一说,我能感受到您对汶川的特殊教育也非常重视。汶川的特殊教育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历程呢?

李建军:特殊教育是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建好特殊教育学校,是帮助我们特殊学生正常回归社会,减轻家庭负担,缓解社会压力的有效举措。所以,我们按照“特教特办”的原则,先后投入了4400余万元用于特殊教育,构建了涵盖小学、初中和职业高中段的12年一贯制综合类特殊教育体系。

同时,我们也高度重视提高特教学生的生存生活技能,切实通过多元化的职业教育,为特教学生就业做好技能可入职的准备,全面增强学生的生活自理和社会适应能力。

记者:听您这么一说,我们深切感受到,汶川县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上的持续努力正在开花结果。

李建军:2022年,汶川县被教育部确定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先行创建县”,迈入了从“重教育”到“强教育”、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提质发展新征程,真正实现了由“总体薄弱”到“全面提升”、由“单一传统”到“多元现代”、由“升级升格”到“优质示范”的量的积累和质的提升。

据统计,汶川县小学、初中、特殊教育入学率均达100%,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办学水平、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均显著提高。

记者:未来,汶川县还将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方面做哪些努力呢?

李建军:下一步,汶川县将继续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全力以赴建设区域教育中心、民族地区教育高地。一是以“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先行创建县”为契机,以创促建、以创提质,努力办好群众家门口的优质学校;二是以“县管校聘”“奖教奖学”两项改革为抓手,打通教师交流渠道,优化正向激励机制,用三至五年的时间让“竞争上岗”制度化、常态化;三是继续坚持培育“红心向党·铸魂育人”党建特色品牌,发挥党建引领的功效,激发教育的内生动力,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记者:您对汶川的孩子们有什么样的期许呢?

李建军:我希望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找到自己的人生航标,自由、全面、健康而快乐地成长。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