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各地各校多措并举,做好科学教育加法——

让科学“种子”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本报记者 陈朝和 文/图

《教育导报》
2024年第15期(总第3910期) 导报一版

1月30日,成都市第二中学科创冬令营现场,一台智能机械臂正依靠电脑指令一笔一画书写对联,来自电子科技大学大数据研究中心团队的老师正耐心地回答学生提出的各类问题。不远处,有同学已经排起了长队体验操作无人机编队飞行,还有同学参与遥控指挥无人驾驶模型车活动。

这样的科技主题活动,极大吸引了校内外师生对科技创客、科学知识和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关注。还有不少同学从校外赶来,大家在寒假开展校际间研学体验,获得了不一样的新鲜感。

2023年2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激发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

一年来,我省各地各校积极响应号召,在做好科学教育加法中切实提升师生科学素养,探索科学教育独特的育人价值。

全面保障 持续发力

科学家百人千场进校园

2023年11月24日,由教育厅、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办的四川省“科学家百人千场进校园”活动在成都市成飞中学启动。现场,来自成都市实验小学、泡桐树小学、东城根街小学、树德实验中学(西区)、草堂小学的“小小科学家”们带来精彩的科创作品展示。

该活动计划从2023年11月持续至2024年底,邀请100余名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创新、人工智能、卫星通信、生物化学等领域院士、科学家、知名学者、专家,在全省中小学开展1000余场科学家精神宣讲活动,将抽象的科学家精神具化为一场场生动的校园宣讲。

弘扬科学家精神,让科学的“种子”在中小学生心中生根发芽。教育厅联合省科协成立活动指导小组,把“科学家百人千场进校园”活动作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举措,切实发挥“双减”工作专门协调机制作用,明确相关部门职责和任务,动员相关处室包片到市(州),明确专人负责,加强协调配合。

在经费保障上,省级财政为本次活动拨付专项经费;在组织保障中,各级教育部门不断强化组织领导、压实工作责任、细化方案措施;在条件保障上,明确在省级宣讲基础上,因地制宜拓展各地活动内容,确保“科学家(精神)进校园行动”全面推开,教育引导广大中小学生自觉成为科学家精神的传承者、践行者,提升崇尚科学、探索未知的兴趣。

截至目前,我省已邀请110位专家开展336场宣讲。各地积极落实并通过教育官方微信公众号、视频号、新闻媒体同步宣传,录制优质数字资源,受到省内师生广泛好评。

以本次活动为契机,我省持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激发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培养创新性思维品质。一是继续指导各地利用中小学现有读书角、图书架等,充实科学家故事图书,支持科学家、科技辅导员参与科学家故事分享。二是指导各地依托中小学建立一批“科学家故事众创空间”,推动形成阅读、交流、创作科学家故事的良好氛围。三是运用好科技馆等资源,组织开展“科技馆里的思政课”“科学家故事戏剧社”等品牌活动,努力为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四川力量。

区域先行 整合优势

科学教育工作循路探索

2023年5月,教育部等十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要着力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一体化推进教育、科技、人才高质量发展。

科学教育的发展水平是地区教育综合发展水平的反映。如何做好科学教育加法?一年来,我省各地积极探索,为科学教育工作开展提供机制保障,让学校科学教育的提质有路可循。

2023年10月,成都市教育局、市科学技术局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成都市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实施方案》,率先在我省推出市级科学教育工作落实方案。

在这份实施方案中,加强科学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举措尤为亮眼:未来成都市将“实施科学教师共享聘任计划”,包括遴选500名科学家、航天员、科普教育专家、科幻作家、科技工作者等进入成都市共享教师库,探索“共享专家驻校科普”学校试点,构建“学校提需求、专家进校园”的科学共享教师效益发挥机制,每年度开展1000次专题活动。

在对科学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共享式探索”中,四川天府新区先人一步。2023年3月,四川天府新区率先利用已有的“教师共享中心”优势,举办科学教育师资共享平台启动仪式。该共享平台以天府教师共享中心为载体,依托区内中科院等高新技术机构、企业的专业平台、科技工作者,打造科教师资“蓄水池”,坚持“公益性+市场化”运行模式,创新开展科学教育教师共享。

2023年10月,成都市成华区发布《成华区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二十条》,提出实施“千名高质量科学教师”锻造工程,在2025年前直聘科学教师300人,实现每个小学都有一名理工科硕士科学教师,以“星链”式专项培训为脉络,锻造1000名高质量科学教师。

此外,成华区还提出“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至少提供1个科学教育类课后服务项目”“力争在2024年前实现高完中创新实验室全覆盖”“引入校外科学家、科技专家等任学校科学副校长”“在全区培育20所左右科学教育特色学校,创建1所科技高中”等,进一步细化科学教育落地举措。

此外,2023年12月,德阳市出台《德阳市中小学科学副校长聘任与管理办法》,构建创新型人才联动培养机制,探索一体化推进全市科技、教育、人才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今年1月,德阳市举行中小学科学副校长集中聘任活动,明确“科学副校长是经教育、科技部门推荐或者委派后,由学校聘任的名誉副校长,是指导和参与学校科学教育工作的科技领域专家、学者、科技骨干”。

教育部《意见》指出要“推动中小学科学教育学校主阵地与社会大课堂有机衔接”。为此,成都市全面构建社会科学教育大课堂体系,举措之一便是“发挥在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重要作用”,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开放科技资源、深度参与中小学科学教育实践。

近年来,成都市新都区先后与西南石油大学、四川音乐学院、成都医学院等驻区高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建基础教育联盟,从开放实验室到做好教师培训指导、开发科普课程、创设研学基地,经过几年的合作发展,高校和基础教育学校的互动日渐深入,形成了“校-地-校”科学教育协同育人良好生态。

擦亮特色 精彩纷呈

活动点亮师生科创梦想

去年8月,四川省筠连中学学生在2023年世界机器人大赛中实现奖牌零的突破。作为一所山区县中,近年来,学校依托社团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引领一批批学子走向更高的平台。

筠连中学信息技术教师肖仲生是学校科创社团的指导教师。他对科创有着特别的热情,这也深深地感染了他的学生。从一头扎进创客教室不分昼夜地和同学们一起编程、调试、训练机器人,到关注信息学奥赛,为学子参谋发挥科创特长的升学路径,肖仲生见证着自己的学生走出校门,到宜宾市、四川省乃至全国参加比赛,升入理想的大学。

开展精彩纷呈的活动点燃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打造特色课程让学生深切感受科学的魅力……越来越多的学校对科学教育越来越重视,科学教育课程体系日益完善并形成规模,科创活动丰富有趣且各有特色,让科学教育成效转化为落实“双减”政策的生动实践。

2023年6月,一场科创体验活动在成都市第二中学火热进行:“机甲大师”吸引学生走进机器人大赛的世界、“桥梁结构模型展”为学生打开力学知识的大门、林草规划院的科研人员为大家介绍昆虫标本……这场科创体验活动吸引了上千位校内外学生及家长参加。

夏日的科创热在冬季也得到延续。2024年1月,成都二中继续举办科创冬令营活动。相比此前,冬令营则更侧重于展示学校自身科学教育积累与实践。“太有趣了!人工智能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冬令营活动中,来自彭州一中初三年级的学生毛宸晗向记者分享感受。

2023年10月20日,首届四川省“科创筑梦”青少年科学节活动在成都石室中学(文庙校区)举行。从无人机展示、科技嘉年华体验到院士专家主题讲座,同学们深度互动科创作品、热情感受科学魅力。

活动中,中国科学院院士、天体物理学家武向平用通俗的语言、科普的形式带来主题讲座《认识我们的宇宙》,同学们跟随武向平院士的讲述,思考宇宙的奥妙,在心中埋下了科学探究的种子。

自2018年开始,已有几十位院士、专家走进石室中学校园与师生交流教育、科学与人生等话题,在讲述中,“科学家精神”近距离地与青年学子产生链接。

去年9月,“天宫课堂”第四课开课,神舟十六号航天员面向全国青少年进行太空科普授课。

参加“天宫课堂”,筑梦太空,成都市双庆中学的学子们未曾缺席。事实上,早在2022年3月,成都市双庆中学便作为我省唯一一所学校代表,参加了“‘天宫课堂’全国科技馆体系联合行动分会场”的四川科技馆现场“天宫连线”。

科学教育之于双庆中学,是教育发展中孕育出的特色基因。成都市双庆中学是1997年的新办初中,面对起步晚、师资缺、生源弱等难题,学校立足校情提出了“以科技精神引领人,以科技成果激励人,以科技活动培养人”的特色发展思路,将科技教育作为撬动学校发展的支点,制定了从“竞赛科技”到“普及科技”、再到“品质科技”的“递进式”发展规划,在科技教育领域闯出了一片天地。

育人为本 特色融合

创新做好科学教育加法

做好科学教育加法,“加法”两字应落笔在哪儿?

《教育部等十八部门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指出,科学教育要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强国建设中发挥重大作用。“加法”,应落笔在推进教育、人才、科技高质量发展中。

去年12月,2023年度四川省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展示暨主题研讨活动在成都高新区菁蓉小学举行。活动中,从“探秘景泰蓝”传承传统工艺、共创三星堆体验区,到为东安湖设计船只、制作宠物自动饮水装置、研究都江堰建筑群,获得成都市第四届综合实践活动特等奖的师生们上台展示了考察探究、社会服务、设计制作、职业体验等课程内容与成果。

“学生展示非常生动,选题贴近生活,在综合实践过程中充分展示了科学探究的精神,运用科学思维在跨学科的问题解决中收获来自实际生活中的知识与能力。”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冯新瑞点评道。

在“双减”背景下,科学教育“加”在合理处,放大科学教育的教学价值,包括跨学科知识整合与实践能力提升等优势,便是实现了高质量育人的“加法”。

“加法”,还体现在与学校特色发展的深度融合中。

成都市石室联合成飞学校构建起彰显航空特色的“飞天拓展课程”,入选了成都市“双减”工作下做好科学教育加法的优秀案例。作为全国航空特色学校、全国国防教育示范校,该校充分发挥航空科普场馆、航空专业人才资源等区位优势,打造航空科技特色教育。分年级、分学段、分类别设置专门时段开展“飞天拓展课程”,设置70余门五育拓展课程供学生自愿选择;开设飞天科技类拓展课程——“航空 Steam”“无人机”“模拟飞行驾驶”“纸艺飞机”等共计14门课程……将科学教育与航空特色深度、有效融合。

“加法”,还体现在为强国建设培养创新人才的使命担当中。

2023年12月,在成都七中第45届教育研讨会上,面对科技强国建设使命担当,成都七中分享了学校数年来在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过程中的实践与思考。

近年来,成都七中引领广大学生关注前沿科技动态,高度重视科普教育,积极与大学、科研院所等开展联动,让优秀人才提早感受和进入科技前沿的研究。

“创新素养与报国情怀是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根魂。”成都七中党委书记易国栋表示,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不仅需要培育兴趣,更需要培养他们为科学、为事业献身的精神,拔尖创新人才要树立不仅为自己、还要为国家强盛,为民族复兴和人类文明的进步矢志不渝地贡献力量的人生信念。

1月30日,成都二中科创冬令营现场,老师正在为学生展示超导磁悬浮实验。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