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教师的修炼之路

■广安市广安区教师发展中心 聂小琴

《教育导报》
2024年第16期(总第3911期) 导报三版

教育家精神,成为2023年教育领域的十大热词之一。2023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鲜明地提出了“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的教育家精神,为躬耕教坛的一线教师的修炼之路指明了方向。

一、研读标准,德育为先,培养新时代接班人

教育家精神“六有”之首是要有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树立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要有将“小我”融入“大我”的理想追求。“小我”融入“大我”于一线教师而言,要有家国情怀,要把个人事业梦想和教育强国梦想、民族复兴梦想有机结合起来。教育强国的核心课题是立德树人,看似宏大的理想其实都有一个微小的起点。一线教师通过研读课程标准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树立未来教育观的课程理念、核心素养观的课程目标、表现性评价观的课程评价。以观念带动行动的改变,在教学中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

教师要有“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的实践取向。立足岗位、忠诚职责、把教书育人作为为师之本、执教之本,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到教书育人全过程。中国梦是民族复兴的梦,梦想的实现需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在各学科课程标准里进行了明确规定。《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全面落实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把党的教育方针细化为各课程应着力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因此,一线教师要通过研读、理解新课程标准的课程性质、课程理念;内化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熟知课程标准的课程内容;掌握课程标准中学业质量的相关描述……找准教学方向,切实培养学生可普遍迁移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二、勤学理论,终身学习,成就专业化教育者

教育家精神的另外三个重要方面:一是要有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二是要有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三是要有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

言为士则、行为世范出自《世说新语》开篇《德行第一》的第一则第一句,意思是说言行足以为士人的法则、举世的示范。作为普通教师虽难以企及,但德育的修行却离不开学习和反思。教师自我修养的陶冶只有在读书上下功夫,多读书、读好书方能促成自身思想进步、觉悟提升。

启智润心意味着教师不能仅传播知识,更要启迪智慧,滋养学生的心灵空间。因材施教意味着教师要尊重学生个性,为每名学生的精彩人生奠基。由此可见,涵养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通过持续学习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理念,掌握多样的教育教学方法,形成独特的教育教学风格。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一线教师只有勤学理论,才能不断转变育人方式、提升育人本领,才能在复杂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运筹帷幄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才能笃行不怠、改革创新助推教育教学实践发展,才能在不断成长中走向专业化发展道路,并以个人的专业成长助推教育强国梦想的实现。

三、修炼德行,学思践悟,提升个人道德修养

教育家精神最后两个方面特别提到了教师要有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要有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仁爱之心既要有对莘莘学子的关爱、又要有对教育事业的挚爱、更要有献身教育的大爱。而弘道追求则强调教师精于“授业”“解惑”的同时,更要以“传道”为责任和使命;关注本校、本地区教育发展的同时,关注全球发展教育,树立教育共同体意识。可以说仁爱之心是弘道追求的前提和基础,弘道追求是仁爱之心的必然结果。无论是仁爱之心还是弘道追求,抑或是前面提到的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都需要教师不断修炼德行。

“学然后知不足。”德行的修炼首先要善于学习,找准学习的对象、内容、方法,在学习中感知德行的伟力。其次要善于思考,在日常言行中三省吾身,反思自身不足,找到改进方向。再者要积极实践,在实践中升华德育认知,践行德育观点。最后离不开悟,悟字从心,真正在行走中做一个“思考的我”。“学思践悟”,“悟”是最后一关。这时的“悟”是经过一番“实践”“比较”“反复”之后,对德行的深刻认识和把握。常思常“悟”,才能真正把感知到的道德情操内化为个人品行,外化为道德实践,并在实践—认识—实践的反复中提升个人道德修养。

近两年, ChatGPT火爆,在教师是否会被ChatGPT取代的回答中, ChatGPT自述不会的理由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教师要培育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二是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心理支持和指导。概而言之,教师不会被人工智能代替就在于教师的教育教学过程除了知识的传递,还有德育目标的实现,还有优秀文化的传承,还有师生之间的人文关怀和心灵沟通,亦即有六个方面的教育家精神。只有我们躬耕教坛的同时,追求此精神,才能更好立于当下、功于未来,一路修炼、一路生花。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