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沟通,少些情绪多些理性

■周睿

《教育导报》
2024年第20期(总第3915期) 导报一版

近日,一位家长因孩子上学时间太早,在班级群里与老师发生争执的事件引发热议。这位家长表示,自己家孩子以后所有的第一节早课不上,让孩子睡到自然醒。他认为睡眠比上早课更重要,孩子还小,不适合太早起来,自己作为大人,也不想早起。而在后续的交流中,家长和老师在沟通上发生了一些争执。

纵观整个事件,我们不难发现,双方争执的背后,其实不仅仅是孩子是否上早课的问题,还反映出家长对孩子睡眠是否充足,以及对孩子身心健康的担忧。诚然,保障孩子充足的睡眠很重要,家长希望孩子睡到自然醒再去上学也可以理解,但是否一定要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实现呢?

为保障孩子的睡眠时间,教育部早在2021年就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睡眠管理工作的通知》,对中小学生的睡眠时间和学校的上课时间进行了明确规定。如果家长能够督促孩子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其实也可以保证孩子有充足的睡眠时间。规律、健康的作息习惯,科学、合理的学习、生活安排,学会适应环境、遵守规则是家长应该教给孩子的重要一课,而不是一味地去迁就孩子的个人习惯。学校教育不仅仅是教会孩子们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们学会生活、学会适应环境、学会与人交往合作,这样,他们将来才能更顺利地适应社会。

而此次冲突也暴露出家校沟通中存在误解、家长与老师之间缺乏信任等问题。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班级群实现了家校之间更加便捷的交流,但它是一个公共的社交平台,它的作用更多应该体现在发布信息、通知和班级事务公开,解决孩子和家长的共性问题上,因为个性化的问题在群里讨论甚至争执,实在欠妥。

针对孩子的个性化问题,家长应私聊老师,而不是在班级群里公开讨论,这样只会把简单的问题变得复杂,不仅给老师造成压力和负担,也会给其他家长传递焦虑情绪,不利于和谐班级氛围的营造。

不可否认,家校之间确实会因为教育理念不同、对事件的处理方式不同等情况出现一些矛盾。要解决这些矛盾,最好的方式是理性地沟通,绝非情绪化地宣泄和互怼。情绪化只会掩盖真实的问题,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严重影响家校关系,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正如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所说,在互联网时代,并非谁的声音大、谁更强势,就意味着谁有道理,要解决问题,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平等沟通的重要性。

这次事件中,虽然这位家长的做法有些激进,但她所担忧的问题,实际上也引发了许多家长的共鸣。面对家长的诉求,老师应以更加温和和理性的方式来跟家长沟通,保持开放的心态,搭建对话的平台,认真倾听和理解,及时回应家长关心的问题,与家长达成共识。作为家长,则应信任老师,尊重老师的专业性,保持冷静的态度,和老师一起寻求更为妥善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双方平等互动、就事论事,才不会陷入指责和争吵之中。也只有当家校形成合力时,教育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