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夯实根基

■张学炬

《教育导报》
2024年第22期(总第3917期) 导报三版

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3月9日下午举行民生主题记者会,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疾控局4位负责人就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教育部部长怀进鹏指出,量的短板已经不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建成教育强国需要在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能力上发力,这是满足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对人才需求的关键一招、破题之举。

我国的教育已经由规模扩张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理应把高质量发展作为教育教学的生命线。这就需要在人才培养上积极服务于国家大战略发展的需求,既要有效应对当前急需、直面大国博弈的创新人才挑战,更要着眼长远,培养满足未来强国建设的创新人才。因此,人才培养的模式需要加以改变。

教育的中心和重心当是培养学生关键品格和核心发展能力。品格是一个人做人的根基,而能力则是一个人做事的根基。基础教育阶段培养人才必须在夯实根基上发力,“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源泉”,不能舍本逐末,不能涸泽而渔。这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基点。然而,时下有的教育有些好高骛远,不考虑学生的实际需要、不考虑他们的学习体验,只是一味灌输、提要求和施加压力,最终的结果导致他们学习兴趣缺乏、创新火花湮灭。这不是育人,而是“育分”。不改变这种功利化的学习方式,难以让学生行稳致远。

“教学”的落脚点是“学”,教是为学服务的,这是各学科教师恪守的最基本的教育原则和教育理念。无论课改怎么改,无论采用怎样的教育教学方式,改也是为“学”服务的。教师要善于放手,把课堂“放”给学生。起初的“放”,学生可能会不适应,学习效率和效果都不会太好。然而,只有教师真正“放下去”,让学生自主学下去,学生才会学会学、学会思、学会“创”。不去水里学习游泳,永远学不会游泳;不让学生创新,就永远学不会创新。创新的意识和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人在学习、实践中逐步发展起来的。从一开始的“小改”到“大改”、从“小创”到“大创”,都是一步步培养起来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课堂教学应当是培养学生创新的实验场、发明的实验田。所有的教材知识都是从实践中来,教师应当让学生经历一下知识生产的过程,才能从中受到启发,从而学会创。一味教只能让学生墨守成规,唯有自主“学”,才会有“创”的可能。

育人模式的改变需要教师提高政治站位,树立起责任感、使命感。教育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随着世界上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加速演进,国家对人才的需求换挡升级,“双减”文件的下发,各项教育方针的颁布,都释放出强烈的、用人需求变化的信号。每一位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到教育变革的重要意义,从改变教育教学理念做起,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做起,一点点改,坚持不懈、驰而不息地进。唯有人人改起来,才能汇聚成教育变革的洪流,促进教育的大跨越、大提升。

当然,无论是提理念还是改模式,最关键、最核心的还是教师,这才是最直接、最现实的生产力,也是教育教学改革的中坚力量。改不能只凭一腔愿望,而是要有改的本领和能力。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努力学习,不断提升政治素养,提高业务本领,改进育人方式。

(作者单位:山东省邹城市中心店镇老营小学)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