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输入”与“输出”中收放自如

■何春奎

《教育导报》
2024年第27期(总第3922期) 导报三版

■何春奎

作者简介

何春奎,西充县教育科技和体育局干部、高级教师,从教30年,勤于教育专业写作,在《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德育报》《教育导报》《四川教育》《师道》《福建教育》《班主任之友》等各类教育报刊杂志发表教学论文、教育随笔等100余篇,主编、参编教育书籍2套。

教育专业写作,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写作,是基于专业成长的一种自觉状态。在我看来,它是一种教育生活方式,在自然而然中发生,在不负所望中“自如”呈现。

一、教育写作是实践与情感的外化

首先,“源”于爱好。每一个教育人,要阅读很多包含教育在内的各种书籍。比如,我读过《教育与人生》《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等理论类,《窗边的小豆豆》《麦田里的守望者》等故事类,《我的作文训练系统》《班主任兵法》等教法指导类……对于其中精辟入微的理论、温暖人心的故事、潜藏文底的哲理、丝丝环扣的教学处理,或多或少产生心理上的接纳、情绪上的感染,要么喜爱作者的表达;要么喜爱作品本身的价值;或者喜爱作品带来的感悟。这些情感,奠定了我坚持写作的基石。

其次,“作”于需要。教育专业写作,不应是为了写作而写作,而是某种表达的需要,以期引发共鸣,验证某种做法的可行性。用李镇西的话来说,就是“发出自己的声音”,“声音”里有故事要分享,有做法求验证,有心得需阐述。十多年前,上《陈涉世家》的公开课,“苟富贵,无相忘”的释义,让学生激烈争辩起来。我通过适时引导、巧妙延伸等,成功将“小插曲”变成现场教学资源,激活学生思维,生成课堂精彩,为公开课增色不少。经过反思,我采用案例分析、教学随笔两种题材,整理成《让教学“意外”生成课堂精彩》《让智慧在课堂上生成》两篇文章。事后觉得,教育写作并非那么艰难、痛苦,而是一种愉悦的享受。随着“心结”被释放,“情感”被表达,整个人的精神顿时明亮起来。

最后,“奋”于认同。上述的两篇教育随笔,分别发表在了《教育导报》和《教育时报》上,这更是令我喜出望外。现在回过头来看这两篇文章,行文、语言、结构等方面,都还稚嫩,但令人振奋的是,自己发出的“声音”得到了编辑的认同和认可,验证了教育实践的可能、可行。在这种“认同”和“可行”激励下,我不断用这些教育故事发出“自己的声音”,不断证明“写作是专业成长的最好方式”。

二、教育写作是一种自如的表达

没有阅读的“输入”,难有写作的“输出”。乐于阅读,会让写作的“电路”通畅。中师毕业后,我在“僻于世”的“文化荒漠”中艰难挣扎,有幸“遇见”李镇西所著《从批评走向建设》,如一把火炬照亮了我的教育夜空。跟着李老师开出的长长“书单”,我亦步亦趋地读书,“读以致用”式读专业的书,“怡情养性”般读生活之书,现在还“深研细悟”式学习政策文件。但这种韧劲和惯性,保持了20多年,让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善于观察,让写作的“思路”清晰。作为管理者,既要抬头望天,还要低头探路,需要经常性深入一线,观察学校,督导教学,关注师生,审视教育。多一双眼睛“观察”,多一张嘴巴“问情”,聚焦课程改革、学校管理、课后服务等主题,实地了解学校的教学环境、课程设置、常规落实以及师生互动情况,把握学校里发生、课堂上出现、教师希望解决的“真实性”问题。而这些“真实”,成为教育专业写作中取之不尽的资源。

阅读是一场由厚及薄、由薄及厚的双向之旅,既是知识的扩充,也是思想的交锋。勤于思考,让写作的“心路”灵动。程颐谈读《论语》,有“全然无事者”“得一两句喜者”“知好之者”“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四重境界。每次阅读,能“得一两句”,便是得到了“书经”的指引。读写相辅,读思相伴,或是一种理想的读书状态。“学研思”的结合,会让人处于一种充盈的写作状态,不论是素材的信手拈来,还是灵感的突然迸发。

三、教育写作是一分价值的体现

写作能“倒逼”成长。实现专业成长,是每一个教师的责任和愿望。教育写作,对于提升教育教学能力,肯定是大有裨益的。闫学老师认为,“解决教师专业成长最好的方法就是写作。”写作能带来教师的认知觉醒,明白“教什么”“怎么教”以及“为什么这样教”。写作应是教师打破“舒适圈”惯性的一种有力武器,从个体经历来说,当面对“欲述却无”的窘境时,才省悟实践的寡淡与理论的浅薄,才能“倒逼”自己,比如从“缺啥补啥”做起。通过读书写作,总结教学经验,记录日常实践,用专业思维思考,运用教育智慧解决问题。

写作可“观照”教育。一篇题为《人生三问,答案只有一个》的文章中说:人为什么狭隘、烦恼、恐惧,是因为“学得不多、懂得太少”。这对于作为人类知识传播者的教师来说,是振聋发聩的。所以,我常做两个“设问”:若干年前的“一桶水尚存几许”?所以,必须勤于读书,持续补充知识存量,“水桶”才会不断充盈;现有的“一桶水水质如何”?所以,必须“跨界”学习,更新知识结构,适应未来需要。在教育传承中,唯有通过读书、写作,才能打破成长瓶颈,提升专业素养,实现成长突破。

写作会“感染”社会。教育写作应有一定高度,比如要写学科教学,可站在班级或学校的高度;要写校长领导力,可站在教育管理或社会的高度。站位高一点,视角会“多一点”,也会多一分“感染”和影响,让教育写作更有力度、温度。教育写作本质上是一种“摇动”“唤醒”,我调入初中任教后,带我的师傅勤于读书、善于写作、笔耕不辍。他引导我多读多写,把教学中获得的经验通过加工,变成一篇篇教学论文,积极向教育类杂志投稿。我得益于这种引导,提升认知觉悟,通过读书写作实现了成长突围,在输入、输出中实现一个教师的“自如”。

【本文系“四川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中心”一般项目“专业写作对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的影响研究”(PDTR2023-13)成果之一】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