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 吴维煊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新质生产力”是高频热词,也是当下的社会热词。什么是“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当代生产力,它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质变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为基本标志。由此可见,“新质生产力”的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是先进的生产力,虽然着力点是科学技术的创新及产业结构的调整,但创新及调整是靠人才实现的,而人才是由教育培养出来的。从这一逻辑关系可以看出,教育对发展新质生产力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没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就没有科技水平的提高,就很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因而,从长远来看,发展新质生产力,归根结底要靠创新教育。所以,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征程上,教育必须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向“新”而行。
其一,对教育向“新”而行要有正确的方向。一提到“新”,可能就会让人想到“新概念”“新模式”“新方法”……基于此,很容易出现“造概念”“玩花样”等华而不实的各种项目,不仅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还让老师和学生疲惫不堪。教育向“新”而行,需要用新思路、新理念打开,但其逻辑起点是把教育做优。所以,探讨符合教育需求的新项目是“新”,让教师们轻装上阵、潜心教书育人是“新”,把既有项目做优也是“新”,让教育返璞归真还是“新”。简而言之,有助于培养出国家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教改项目,才是真正的创新。只有理念正确了,向“新”而行才能不跑偏。
其二,向“新”而行的教育要有“向心力”。教育不仅有各种类型,还有不同的学段。当下,教育缺乏向心力,不同类型及学段各扫门前雪的现象并非少数。以高中教育为例,部分高中只考虑如何提高学生的高考成绩,很少顾及学生的学习兴趣、潜力、能力、综合素质,致使部分学生虽然以高分考取名校,但其后续发展远低于社会预期。由于教育“向心力”薄弱,影响了教育合力的形成,严重制约了人才培养质量。不同类型也好、不同学段也罢,都是教育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子系统的运行必须要放眼大系统,聚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一向心力。所以,每一所学校、每一名老师,都要淡化功利,以为国育人为目标,提高教育格局。
其三,向“新”而行的课堂要让学生有获得感。以高中数学课为例,上课听不懂的学生不是少数,部分学生由于数学成绩太差,人坐在教室里,却是课堂教学的“局外人”。这一现象的产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其中数学教育考试化是重要因素之一。学习数学不仅仅是要会做题,其数学能力还表现在想象、建模、测量、制作等方面。如果课堂教学能够基于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用分层教学的方式,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并配有健全的评价体系,让具备不同特质的学生都有获得感。如果学生在每节课的课堂上都有获得感,会极大提高成长质量。
其四,向“新”而行的教师要保护好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何高考最后一门课考完后,出现集体撕书的现象?其主要原因是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沉重的学习负担压没了,甚至讨厌学习。当失去学习兴趣时,读大学的目的就是为了混学历。所以,老师要以高尚的师德,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当每个老师都做到这一点时,教育质量就会大幅提升。
其五,向“新”而行的人才培养体系要重视职业教育。新质生产力是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当代生产力,而产业的转型升级靠的是高技能人才,职业教育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摇篮。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趋势良好,社会认可度也在逐渐提高,但叫好不叫座现象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如何改变这一现状?不仅要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还要在深化校企合作、做好订单式培养上下功夫。以订单式培养为例,学校和知名企业联合招生,按照企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进行联合培养,让选择职业教育的学生知道自己将来做什么,有助于生源质量的提高。深度的校企合作能让学生看到真实的产品,接触到最新的科技,学习到前沿的技术,让毕业生有更好的职业发展前景,促进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
教育是社会系统的一部分,在国家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一社会背景下,教育要明确自己的职责,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如何做,明确向“新”而行的赛道,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教育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