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任务”变为“学习任务”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海裕小学 毕党程

《教育导报》
2024年第27期(总第3922期) 导报三版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海裕小学   毕党程

学校计划承办一个区级教研活动,活动主题是“新课标理念下低年级识字教学研究”,有主题讲座、课例展示、课例点评、活动总评等环节。我被安排承担一个任务——课例点评。

自知水平有限,不能等现场看完课例后即兴点评,于是我抓紧时间准备:找负责讲座的老师要来讲座提纲,分析其主要观点以及理论依据;找负责上课的老师要来教学设计,研究教学设计与主题讲座的关系,思考教学设计的亮点和不足。浏览低年级语文教材,回忆自己识字教学的经历;查找电脑资料,重温自己关于识字教学的经验总结;阅读专业书籍和论文,如《低年级语文这样教》《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小学语文)》、“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任务群解读类论文等,借鉴专家关于识字教学的研究和论述。

整理自己的经验和专家的观点之后,再回头看讲座提纲和教学设计,又有了新的思考。一方面,统编教材依然是教学的依托,教材内容以及教材编者所赋予的教学价值是落实新课标理念的载体,必须尊重。另一方面,本次活动目的是研究新课标理念下如何开展识字教学,“情境、实践、积累、梳理”等关键词必将是研讨的焦点,探索“学习任务式”学习,将教材中的识字知识转化为学生的核心素养,这也是必须遵循的。于是,我把课例点评的主题确定为“统编教材与新课标双重视域下的低年级识字教学浅析”。

活动前一天,得知活动总评的专家改为区语文教研员。我想起教研员说过的一句话:“我们要的是汉字教学,而不仅仅是识字教学。”我又把课例点评的主题微调为“统编教材与新课标双重视域下的低年级汉字教学浅析”,增加了“体悟汉字文化”的视角,观察课例是否在梳理中探寻汉字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文化元素。

活动现场,为让教研员有更多的时间,我临时整合了课例点评的维度,压缩课例点评的时间,并获得广泛的好评。

课例点评的任务完成了,我对识字教学有了新的体会。统编教材中识字单元集中识字、课文单元随文识字、语文园地板块识字等,是教材关于识字内容的组织与呈现方式,主要体现汉字的构字规律和用字构词、句、篇的语用规律。在此基础上,新课标主张“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任务群的组织与呈现方式,凸显积累、观察、分析、整理、发现的过程,体现教学的情境性和实践性。

更大的收获是,在完成课例点评这个任务的过程中,我对“学习任务”也有了新的理解。接到任务后,如果我没有事先准备而是现场即兴发挥,它对我来说就仅仅是一桩事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并没有发生。实际上,接到任务后我就开始积极准备直到最后点评,表面上我较好地完成了任务,内在里我更新了对识字教学的认知。于我而言,这个“任务”就是新课标所说的“学习任务”。在区级教研活动的大情境中,我提前“预习”讲座提纲和课例设计所主张的教学观点,在大脑和电脑中调取自己关于识字教学的经验,翻阅围绕教研主题搜集的相关书籍和论文资源,在这个过程中开展了阅读、对比、分析、借鉴、反思等系列学习活动,形成自己的观点和逻辑,最后结合活动现场的真实课例和情境变化(前面环节超时、区教研员总结等)做出应对,完成课例点评的任务。这不就是新课标所说“依托学习任务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安排连贯的语文实践活动”吗?唯一的区别在于,这个过程中没有人作为“教师”来引导我,而这正是学生通过学校学习应该达到的状态,即拥有“通过自主学习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能力。这次经历让我深刻理解了新课标中“学习任务”这个概念,切身体会了“学习任务”所蕴含的学习机制。

陶行知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教学生学”的前提是教师“会学”,会按照学生学习的方式来学习。教师经历过学习发生的过程和快乐,才能带着学习的体验、顺着学习的路径来教学生,才能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发展素养。

教师“会学”的条件是教师“愿学”。教书育人的工作中,我们若能把每一个“任务”都变成“学习任务”,完成每一个任务都是在“做中学”,工作即学习、成长,我们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就不远了。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