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春来,踩春去;春光明,万物长。春天到了,自然界处处洋溢着生命的喜悦,此时正是走出家门、走出学校,进行自然教育、生命教育、品格培养的好时光。寻春、赏春、品春……有关春天的教育活动多种多样,本期,我们从校家社多角度出发,探寻“当春乃发生”的教育活动,和孩子们一起邂逅春日美好。
田间拾趣,寻味春天
“在我的童年记忆中,每年三四月,我最爱做的事便是和小伙伴一起奔向绿色的春天,在山野间采摘‘蒿蒿’‘狗地芽’‘春芽’‘地韭菜’……”家长帅丽梅分享道,“长大后,除了延续小时候的快乐,我们家还多了一项自己动手的亲子之趣——‘制作艾蒿春盘’。”亲近春天的活动有很多,在眉山市彭山区凤鸣街道江渔村,帅丽梅选择带着12岁的女儿恬恬一起采摘野菜,体验自己动手的快乐。
周末时,恬恬恰好读到苏轼的《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她格外喜欢其中的“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与妈妈分享,这也勾起了帅丽梅的兴致。“我告诉她,春盘就是采摘蓼茸、蒿笋等野菜制作的拼盘,也叫‘春饼’,古代有‘吃春盘’这一习俗,这些原材料在当地就可以采到,我可以教她制作。”于是,帅丽梅与女儿一拍即合,决定马上动身去“走进春天,寻味舌尖”。
帅丽梅一边寻觅,一边回想起自己儿时采摘野菜的光景,那时房前屋后都能看到野菜的身影,郁郁青青,长势喜人。“如今,野菜数量和品种都少了很多。”恬恬打断她的思绪:“妈妈,野菜如果真的像你说的那么美味,以后我们就不用去买菜了,都像今天一样采野菜回去吃,节约的钱可以给你买衣服和化妆品!”孩子的话让帅丽梅笑出了声。
采摘完成,母女二人“转战”厨房,制作“蒿蒿粑”。在帅丽梅的指导下,恬恬担起了“和面”重任。一会儿工夫,她便浑身上下都沾满了糯米粉,帅丽梅开玩笑地说,女儿把自己揉成了一只“大白猫”。她们用煎、炸、蒸三种烹饪方式,制作了原味、玫瑰、红糖花生三种口味的“蒿蒿粑”。恬恬迫不及待地品尝了“诗中美食”,还不忘点评一番:“它颜色青绿、口感软糯,质朴之中有着清新、独特的香气,果然‘人间有味是清欢’。”
你好,我的鸟类朋友
“它是世界上俯冲速度最快的鸟类,是令飞行中的鸟儿闻风丧胆的‘猎手’。”在成都博物馆自然科普系列课程中,成都观鸟协会理事黄科正在为前来学习的孩子们介绍“从成都掠过的猛禽”,游隼是其中之一。游隼与我们日常见到的鸟儿不同,它不会胆小地隐藏自己,或在楼宇、树杈间机敏跳跃,而是高悬空中,独自展翅翱翔。这样具有传奇色彩的猛禽,也会从成都上空迁徙而过。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春天是观鸟的最佳时机。黄科告诉孩子们,全球共有8条重要的候鸟迁徙路线,我们生活的成都正位于中亚、东亚-澳大利亚2条迁徙路线之上,每年的3月开始,除了我们熟知的雁鸭类水鸟,猛禽类的鸟也会在迁徙季集中出现。
“最近在龙泉山、龙门山等地,我们都有可能看到它们的身影。除了游隼,成都常见的迁徙猛禽还包括乌雕、雀鹰、黑鸢等。”黄科说。
“在天上飞时,它们的羽毛会掉下来吗?”“它飞得那样快,羽毛不会更容易脱落吗?”看到老师拿出展示用的、真实的猛禽羽毛,孩子们的问题滔滔不绝。“鸟的飞羽十分坚韧、排布精密,它们会牢牢固定在鸟的骨骼后缘,是不会轻易脱落的。飞翔时,它们会调动羽毛,在翅膀上形成一个弯曲的表面,就像飞机的机翼一样。飞羽上的小羽片也会紧密地相互钩合,空气不会从中透过。”黄科耐心地向孩子们解释。
鸟是人类亲密的朋友,而人类的每一个举动都对鸟类及其栖息地产生着重要影响。为了帮助孩子们更好地了解鸟类迁徙的过程,黄科以“飞行棋”的形式,模拟出候鸟的迁徙之路,孩子们化身“候鸟玩家”体验吉凶难测的迁徙旅程,他们“轮番上阵”,却屡次因为意想不到的危机而没能走到终点。一番体验,让孩子们深刻体会到迁徙之路的不易,更加积极主动地加入爱鸟、护鸟的行动中。
“妈妈,老师说‘国际爱鸟日’就快来了,我们一起去龙泉山观鸟好不好?”走出活动场馆,一位女孩期待地对妈妈说。
春天在孩子的眼睛里
“你们听说了吗?在公园呆上20分钟,就会让人变得快乐!”家长杨娜饶有兴致地和朋友们介绍起“公园20分钟理论”,“哪怕什么也不做地呆着,也会像服下了一颗“自然药丸”,让身心变得轻盈。这几天,天气那么好,我们不如带着孩子们一起去感受、验证一下!”事不宜迟,杨娜和几位家长一起,带着一群孩子踏上了去大自然“充电”的旅程。
见到嫩绿的新苗、形态各异的花草,孩子们仿佛打开了“十万个为什么”,一边蹲下来仔细观察,一边碎碎念着植物的名字,像是在打探刚刚认识的朋友。“春日里新生的花草,逐渐活跃起来的动物、昆虫,都能成为孩子们最好的‘助教’。”杨娜说。
来到锦门河边,孩子们发现了一棵长着一串串草绿色树枝的树,地上散落着呈苹果绿色的小小圆片叶子。“这是榆树,它的种荚叫做‘榆钱’。”杨娜告诉孩子,“榆钱因形似古时候的铜钱而得名,并不是真正的钱币。”孩子们没见过古时候的钱币,却也十分认同“榆钱不是钱”的解释,“榆钱长得一点也不像我们用的钱,不过,吃了它会变得富有吗?”童言无忌,惹得大家连连发笑。
自儿时读到刘绍棠《榆钱饭》,“生吃很甜,越嚼越香”的榆钱就印在了杨娜的心里,“榆钱饭究竟是怎样的美味?”顺着孩子的发现,杨娜一家一起去采摘了榆钱,“爸爸负责把树枝剪下来,小朋友则将榆钱捋进口袋里。”采摘后,杨娜带着孩子一起制作榆钱窝窝头,终于尝到了这道春日美食。
“和泥土亲近,与动植物为伴,这个过程非常治愈,我们沉浸当下,甚至还把‘打野’的收获变成了餐桌上的美食。走进自然带给我们的不仅是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更是一分春日的快乐。”杨娜说。
把“惊喜”种在春天
春景熙熙,生机勃勃,正是播撒新绿的好时节。在眉山市丹棱县仁美镇双桥小学校,“种植”已然成为常规劳动课程。“学校教学楼、综合楼楼顶有为孩子们打造的厢式劳动实践园,学校后山建有果树种植基地、家禽养殖基地,还有供同学们锻炼厨艺的烹饪基地,在学校,孩子们可以全方位感受劳动之趣。”双桥小学校教师葛利红介绍道。
不久前,校长文志勇刚带着孩子们进行了“种西瓜”的劳动实践课。这可是孩子们心中念念不忘的“大事”。去年是孩子们第一次种西瓜,经验不足、方法欠佳,再加上“天公不作美”,西瓜的收成并不乐观,只结出了十几个瓜蛋儿,成了大家心头的遗憾。农谚云:“春分有雨家家忙,先种瓜豆后插秧。”春分至清明,气候转暖,土壤湿度适中,正是南方地区种植西瓜的好时机。在孩子们的盼望中,终于迎来了第二年的“种西瓜”。
在播种前总结经验、改良技术,是重中之重。文志勇先在课堂上教给孩子们理论知识,明晰种植步骤,学习科学方法,以提高西瓜苗的存活率。“选种、浸种后,我们得给种子准备舒适的‘小家’,向其中填入肥沃、疏松的营养土。”文志勇与孩子们一起分析,“没有覆膜或许是去年西瓜收成不好的重要原因,西瓜是一种喜温性作物,它更适合在温暖环境下生长。盖上薄膜也能有效地减少土壤水分蒸发与养分流失,我们这次可得给西瓜‘盖好毯子’。”
学完理论,孩子们迫不及待地跟着老师来到后山种植基地,在老师的示范、指导下分工合作,松土、施肥、挖洞种苗、给西瓜苗“喂水”,再学着老师的样子进行覆膜实践,忙得不亦乐乎。
“希望这次播种能给我们一个惊喜,等西瓜大丰收的时候,就能和全校的老师、同学一起分享了!”一位男孩边擦汗边干劲满满地说。“栽种中有大学问,孩子们种下去的是种子,收获的却不仅是劳动成果,还有劳动技能与求知的愿望、成长的希望。”葛利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