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出专业成长的宽度和高度

——对话山东省邹城市中心店镇老营小学校长张学炬

《教育导报》
2024年第37期(总第3932期) 导报三版

【人物档案】

张学炬,山东省邹城市中心店镇老营小学校长、高级教师,长期从事语文教学;2014年开始教育写作,把“写”当作一种生活方式,坚持不懈,驰而不息;近十年来,发表的文章约有1000多篇,散见于人民日报、新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等。他说:“写作不但没有影响我的管理和教学,反而是很大的促进。我喜欢写作,乐此不疲。”

【对话人】

教育导报   夏应霞

夏应霞:您写作的契机是工作的需要,还是一种自我的需求?

张学炬:二者兼而有之。我在担任学校信息员的时候,经常往上级部门报送学校的新鲜事,反映学校的发展变化,所写稿件多次被媒体录用。因为写得比较顺手,稿件质量高,多次获奖,本人也经常被邀请给当地的学校信息宣传员做写作方面的培训。成功的开始,对我是一种有力的促进,久而久之,我爱上了写作,并把它当成了一种习惯。十几年来,一直笔耕不辍,舍不得放弃。

现在,我写作的动力就是为了更好地发展,把“写”作为一种成长的支点。因“爱”而写,“写”使我感到充实,“写”促进了我的进一步思考,使我能从更高的角度,对生活、工作、社会多了一种审美的关照和全方位的理性审视,对我的立学、立德、立身、立业等,也是一种有力的支撑。我在写中反思、在写中提升,“写”成为我生命中的一部分,与学校管理、课堂教学、课外阅读、做人做事等融合在一起,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夏应霞:您的写作内容非常广,我注意到您对时事新闻和热点话题有敏锐的捕捉力,为什么您会聚焦教育热点和相关内容?

张学炬:我写作的体裁很多,范围很广,有新闻报道、散文、诗歌、评论等,大都根据表达的需要随机选择。很多内容都是取材于日常的生活,早晨跑步回来后的一点灵光乍现、读书后的一点感受、做完学生思想工作后的一点感悟、上完一节后的反思、处理好家校纠纷后的新认知、外出散步时的一些新发现、与家人相处的点点滴滴,都可以开启我的写作之旅。即便我偶尔外出培训、学习、考试,也常带着笔记本电脑,走到哪写到哪,写下见闻和自己的感受。只要想写,便有永远写不完的话题。

您所说的“聚焦热点”,也就是我常写的教育时评,这是我的“最爱”。每天早晨,我会在健身后习惯性浏览一下各地新闻,看看有哪些新鲜事,“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每每看到教育中的一些“热点问题”,总忍不住“吼几声”,表达一下自己的看法,希望“微言大义”,给别人一点启示,对自我也是思想和心灵的启迪。几年来,读书、读报、写作几乎成了我生命中的主旋律。

夏应霞:作为一名小学校长,坚持教育写作肯定大有裨益,请您谈一谈写作对老师会有哪些帮助?

张学炬:写作是一种思维的体操,经常写作使我对日常的工作生活多了一些审视、多了点更深层次的思考。一方面是对生活的促进,使我明白了脚下的路该怎么走,人该怎么做,事怎样才能尽善尽美。对工作而言,作用就更大了,写作提升了我的视野,开阔了我的眼界,陶冶了我的情操,提升了我的素养,使我对“课改”有了更深理解,课堂教学改革不断走深、走细、走实,教学质量有了进一步提升,本人也多次被评为教学能手、优质课一等奖、教育教学先进个人、名校长等;同时,经常写作,锻炼了思维的敏捷,提高了课堂教学语言表达力,这些都是教师专业的素养。如果说这几年我有点小成绩的话,也是拜写作所赐。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也感谢“写作”,并进一步树立了坚定地走下去的信心。时下,只要我有空,便打开电脑写下去。既写评论,也写教育教学反思,又写对生活的观察和感悟。

更为重要的是,写作让我更热爱工作、生活,树立了我的自信心,也让我养成了读书的兴趣。此外,写作提升了我的“知名度”,让我滋生一种自豪感。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曾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教师成长=经验+反思。古人说:“小思则小得,大思则大得。”写作就是一种最好的反思。纵观时下的教育“大家”“名家”无一不是写作的“能工巧匠”,写作是一位优秀教师必备的专业素养。

夏应霞:您写作时有没有遇到难点或瓶颈?是如何突破的呢?

张学炬:有,还不少呢。比如,评论时找不准“评点”,或者“评点”难以标新立异,难以给人耳目一新之感。这时候,我会停下写作,读报纸、看新闻,找“触点”,从中受到启发,“借他山之石以攻玉”。近几年来,虽然我发表了不少作品,但总感觉精品太少。学无止境、“写”无止境,写作的宽度也会影响人生的宽度,写作的高度也能影响人生的高度。

我感觉自己的理论水平还有欠缺。面对一些有价值的新闻材料,想发发声,谈一点自己的看法,但很多时候存在“有话说不出”的尴尬,不知道怎么表达更恰切。我深知,这是知识储备不够、理论水平不够所导致的。写作水平和能力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始终处于进行时。

夏应霞:您对现今教育媒体的编辑想说什么?有何建议?

        张学炬:首先,写稿不易,改稿更不易。写作如做人,每一篇文章只要用心写,都是生命的呐喊,体现着作者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时,也是心灵发育成长的记录。编辑便是作者的“指导师”,改稿改的虽然是文字,有时可能“改正”作者对生活的认识。因此,二者需要交流、碰撞、达成共识,画出表达的最大同心圆。我希望作者和编者能有机会多些深度交流。而这在信息化高度发达的时下,并非什么难事。我希望通过邮箱发稿后,如果稿件具备一定的修改价值,编辑能及时回复,在回复中把微信、 QQ联系方式告知。

其次,希望编辑多关注基层教师,多留意基层教育。一线教师的稿件也许理论水平不高、表达能力不强,但却反映出他们在专业发展中的“堵点”“淤点”“痛点”,需要引起关注。通过他们的“口述”,引起全社会的支持和关心。

最后,希望媒体对教育多一些理解。教育中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现象,教师也有很多不完美的地方,但都在想方设法改变、努力提升。因此,媒体在报道教育时,应站在支持教育、关心教师的立场上,努力发现教育中的真、教师中的善、教学中的美,推动教育事业更好地发展。

【本文系“四川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中心”一般项目“专业写作对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的影响研究”(PDTR2023-13)成果之一】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