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体视域下教研如何作为

■西充县教育科技和体育局 何春奎

《教育导报》
2024年第37期(总第3932期) 导报三版

“共同体学校”是近年来促进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化的一种新型组织形式,为了实现校际间的合作交流、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让更多孩子在“家门口”享受优质教育资源,一般由一所领航学校和数所成员学校组成。“共同体教研”是共同体学校建设的重要载体,本质上是学习交流平台,一定程度整合教育资源,发挥引领效应,解决共性问题,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由于资源有限、共同体学校组织的松散性,教研共同体的作用发挥还不够充分。一是实效性不强,客观存在的校际竞争,成员间缺乏真正合作,领航学校的“轻视”与成员学校的“盲目”易使共同体活动流于形式;二是主体性不足,“自上而下”的行政干预较多,大多围绕上级安排开展教研,一线教师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愿难以激发或易被忽视;三是支撑力不够,外部优质资源的支持有待优化,评价机制还需进一步健全,专业支持力量不显著。

教研共同体是共同体学校建设的核心所在,既面向课堂中心,又指向教师主体,还事关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处于教育管理的关键环节,理应得到更多理性审视和足够重视。

其一,优化机制,保障实效性。所谓共同体,即要“共识、共建、共享、共赢、共荣”,攥指成拳,合力致远。一方面,凝聚“抱团发展”意识。教育主管部门层面,要指导共同体学校完善教研共同体运行机制,构建评价标准体系,以及考核激励机制;共同体学校层面,要建立会商协同机制,成立首席教师工作室,定期开展校长沙龙活动,推动形成互补共生的伙伴关系,在共力中保持张力、焕发活力、共同进步。另一方面,形成常态化机制。由领航学校牵头,分学科组建教研共同体,优选学科教研组长,统一部署全年活动,各成员学校轮流承办相应学科教研活动,既避免重复教研的隐性浪费,减轻学校负担,又能通过经常性教研活动检验成员学校师生的精神风貌,在观摩交流中谋共进,于相互学习中促发展。

其二,搭建平台,激发主体性。搭建“共读”平台。读书是提高教师综合素质的“源头活水”,一个人读书,是沉浸、品味;一群人读书,则是交流、分享。针对学科短板,特别是青年教师成长需求,推行“专业共读”计划,制订共读方案,确定领读人,推荐专业书目,开展“线下线上”的导读、自读、精读、交流和分享活动。搭建“共训”平台。充分整合共同体的集体力量,在寒暑假和日常培训中共用优势资源,开展丰富多彩、富有实效的教师培训活动,激活教师群体的学习意识、合作意识、研究意识,提升专业素养。搭建“共研”平台。依托学科带头人、名师工作室等专业引领力量,采取名师示范课、观摩研讨课、“一课一主题”“一课一研习”专题研讨等多种方式,研究打磨优质课例,解决一线教师在课堂教学、作业设计、课题研究等方面存在的困惑,推广有效教学经验。同时,也有助于克服当下小规模学校或音体美心等小学科同学科教师少、骨干教师少、教研活动效果低下等弊端,促使教研共同体内理念共享、资源共享、成果共享。

其三,借势借力,强化支撑力。要开展多向交流。树立开放办学理念,强化引领辐射作用,共同体内领航学校与成员学校之间,以及各成员学校之间,要互通有无、相互借鉴,可采取跟岗锻炼、送课到班等形式,实现分工突破、资源共享,努力实现优势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在某些紧缺学科,可以实行定人、定时、定堂的共同体内“走教”,弥补师资结构性不足问题。要拓宽研习渠道。除各校轮流承办教研活动外,还要针对性地选择和联系县域外学校或有研学价值的学校,组团“走出去”,通过学习观摩,开阔教育视野,提升专业素养。要借力专业力量。每次教研活动,均应与负责该学科的县级专兼职教研员、相关学科名师工作室联系,征求意见建议,邀请参加并给予专业性指导,继而获得高附加值的的专业引领。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