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树德中学探索生涯规划教育,增强学生生涯规划意识和能力——

为学生未来职业生涯奠基

■本报记者 王浚录

《教育导报》
2024年第38期(总第3933期) 导报二版

近日,一场别开生面的模拟招聘会在成都市树德中学举行,近60家“单位”提供300余个“岗位”。高二年级的学生拿着模拟简历,向“面试官”介绍自己的技能和优势。这些“面试官”由学生家长扮演,正认真筛选进入第二轮模拟面试的人选。

这是成都市树德中学第十届生涯主题教育活动上的一幕。在为期两天的活动中,树德中学还举行了“校友说生涯”、高校专家学科讲座,整合优质丰富的社会资源与学生个性化成长的需求,助力学生增强职业意识与规划能力。

与校友、高校专家面对面聊专业

“请问学姐,跟传统的临床医学相比,您所学的中西医结合专业有什么优势,学习的难度会不会有所增加?”

“你问了一个特别尖锐的问题,中医和西医分别有自己的理论体系,思维方式不太一样。但是,医学最终是要回到疗效上来,对于很多慢性的非传染性疾病,中西医结合具有明显的优势,这个时候它存在的价值就体现出来了。”

这段问答发生在树德中学生涯主题教育活动的“校友说生涯”环节。树德中学2003届校友、中西医结合临床肿瘤学博士周天分享了自己学医、从医的经历。她鼓励有志于医学的学弟学妹们坚定信念,“若能迎难而上,坚持到底,总会有收获。”随后,周天就同学们感兴趣的几个问题进行了解答。

高一(6)班学生刘熠卓立志从医,他在笔记本上不时记录,若有所思。“周天学姐让我更清楚地了解学医需要哪些必要的知识储备和能力,这让我明确了现阶段自己要做的事情,对未来有了更清晰地规划。”刘熠卓说,接下来,会更加努力地提升自己,向梦想靠近。

“科学研究的真正价值,不是为了说服别人,而是为了探究真理。”在周天的分享之前,树德中学2002届校友、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研究员贾天野介绍了类脑智能科学的前沿动态,激励同学们保持对科学的热爱与探索精神,为未来人类科学事业贡献力量。

除了校友的分享,来自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的专家还为树德中学的学生们带来讲座。他们从各自的专业领域出发,深入浅出地介绍了文学、法学等学科的特点、发展前景以及未来就业趋势,让同学们了解高校专业设置、培养目标、课程安排等信息,进一步明确自身发展方向与人生规划。

树德中学相关负责人表示,同学们在此次活动中拓宽视野、大胆尝试,更加明确了自己的职业规划和目标,也更加自信地面对未来的职业生涯。

生涯规划教育重体验、重感受

在树德中学,生涯主题教育活动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该校生涯规划教育实施已逾10年,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体系和灵活的教育方式,具有重体验、重感受等特点。

“早在2013年,我们就发现学生在选择自主招生的学校和专业时比较茫然,结合我们观察到的高考志愿填报等问题,我们觉得需要对学生给予一些引导。”树德中学宁夏街校区执行校长李红鸣说。

因此,从2013年开始,树德中学开始实施生涯课程。李红鸣回忆,最开始,以活动实践类的课程为主,“随着研究的逐渐深入,我们结合生涯理论、心理学的自我认知理论,形成了课内课堂学习与课外实践活动相结合的学习模式。”

除了每周一节的心理课和生涯课,树德中学的各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渗透了生涯规划教育,关注学生的学业发展,并根据学业发展,帮助学生结合自我认知与外部探索,寻找最适合自己的路径。

在树德中学教务处副主任马莉看来,生涯教育就像一盏明灯,指引着同学们的职业方向,这个方向是跟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以我讲授的生物学科为例,讲到人类的遗传病时,我会启发同学们思考:人的遗传病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遗传病?我们可以借助哪些科技手段去改善患者的现状?”马莉说,有同学想到设计色盲眼镜去改善红绿色盲这一伴性遗传病,“我对他们这个想法给与肯定和鼓励,可能因为这堂课,同学们就会选择相关的专业方向,解决相应的社会问题。”

高校生涯规划教育的经验相对于中学较为丰富,中学教师对于专业等信息的了解可能存在滞后,针对这一痛点,树德中学邀请部分高校招生办组织各专业教师,向学生讲解不同专业目前发展的态势、未来的前景、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生涯规划教育未必能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它最大的功能在于唤醒同学们对自我探索、对外界探索的意识,然后认识到自己的人生是需要规划的。”李红鸣说,学生还会以一种更宏观的眼光去关照某一个点上的不如意。“如果所选专业和自己预想的有出入,会通过更长远的观察来进行适当调整。”

“学校在生涯规划方面的引导是出于个人层面和整体大环境的双层考量,老师不会告诉我哪一个专业更好,而是引导我在兴趣和专业之间有一个权衡,我也会选择一个自己比较喜欢、未来发展前景比较好的专业。”面对未来,高一(6)班学生龚浩洋充满信心。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