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妈妈,我还不会……”

本报记者 张文博 马晓冰

《教育导报》
2024年第39期(总第3934期) 导报二版

开展劳动教育,首先要让孩子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劳动老师,孩子的许多生活技能都是从爸爸妈妈那里学来的,或者是因为爸爸妈妈的引导而产生兴趣的。如何在家庭里对孩子进行劳动引导,我们一起来看——

 

孩子们认为最重要的生活技能是什么?最想掌握的生活技能是什么?哪些是孩子们想学,但还不会的生活技能、劳动技能?听听他们怎么说。

打扫房间真的是超级重要的一个技能!想象一下,如果你的房间是一个乱七八糟的“狗窝”,到处都是灰尘和垃圾,那可真是太糟糕了。如果你住在这样的地方,可能会生病,打喷嚏、流鼻涕,甚至还要去医院打针呢。

——樊思辰 8岁

我觉得自己照顾自己的能力最重要。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事情都做不好,比如,不会自己穿衣服,不会自己吃饭,不会自己整理书包,那他的生活会变得很困难。

——王鹿溪 9岁

我想学怎么切水果,每次看到妈妈把苹果、橙子、西瓜切成一小块一小块的,我就觉得好有趣。我想学会了以后自己做水果沙拉,或者给爸爸妈妈准备果盘。但妈妈总是不让我切,她说刀很危险,我还不能用。

——程熙哲 8岁

会开车是一件很酷的事,“咻”的一声,就能去到任何我想去的地方。如果爷爷奶奶需要去超市买东西,或者想出去玩,我可以马上开车带他们去,不用等爸爸妈妈下班回来。这样我就能成为一个有用的小帮手了!

——樊彦亨 9岁

我在家喜欢拖地,拿着拖把在地板上滑来滑去,就像是在滑冰一样,特别好玩,而且拖完地后,家里的地板亮晶晶的。但是我特别讨厌洗碗,那些油腻腻的盘子和碗,要洗好久才能洗干净,感觉很麻烦。

——李怡萱 9岁

我想学习怎么照顾小动物。但是,妈妈说家里养小动物会有好多麻烦事儿。比如,它们的便便到处都是,家里会又臭又脏,打扫起来特别费劲。我很羡慕那些住在农村的小朋友,他们可以养很多小动物。

——张晨晨 6岁

我发现很多人拿了东西就随手一放,然后就忘记了它们应该回到哪里。这样做真的不太好,因为东西都有自己的家,如果我们不把它们及时放回去,下次找起来就很麻烦,家里也会因为这个不好的习惯变得乱七八糟。

——唐子墨 8岁

我最近在长个子,新衣服、新裤子很快就不合身了,但我的妈妈手很巧,会做针线活,每次都能帮我调整得刚刚好。妈妈还可以把她的旧牛仔裤改了给我穿,我也想跟她学这项技能,以后可以自己 DIY服装,还可以进行“旧衣翻新”,省钱又环保!

——陈若菲 13岁

我最想学插花,我们一家都很喜欢鲜花,看着妈妈修剪枝叶、给花叶造型,搭配色彩、层次,我渐渐明白,插花不是随心所欲地乱摆一气,而是体现自己的审美品位的一项手艺。我也想学习花草组合中的构思与搭配,它不仅是一项劳动,更是一门艺术。

——王一诺 10岁

叠“豆腐块”被子是我最想学的一项技能,我的梦想是成为一名军人。在看电视时,爸爸妈妈告诉我,军人的内务都整理得一丝不苟,连被子都要叠成“豆腐块”的形状,于是,我也在家里尝试了几次,反复对折后抚平褶皱,就是没法让被子变得既方正,又棱角分明,我觉得我还需要多多练习。

——吴成凯 10岁

初一时,有一次,老师给我们布置了“织毛衣”的作业,这可把我难倒了,只好求助妈妈。妈妈十分热情地帮助了我,她带我去买来毛线,耐心地教了我好多遍,我终于织出了人生中第一条围巾。我希望今年能独立织一条围巾送给妈妈。

——陈宇飞 13岁

在爸爸妈妈的指导下,我已经会做西红柿炒鸡蛋和青椒炒蛋两道菜了,但还不太会煮饭,爸爸带着我煮过一次,他说水面高于米粒约一个指节的位置就可以了,我的手指太小了,可以看着锅里的刻度加水。我觉得“做饭”比炒菜简单多了,下次没有爸爸的帮忙,我应该也可以完成了。

——谢静怡 8岁

 

劳动给孩子

幸福生活的能力

在劳动教育越来越受重视的当下,各地各校的劳动教育异彩纷呈,除了开设劳动课程,劳动实践活动也层出不穷,但记者在走访中发现,实际生活中还有很多孩子不具备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为什么会导致这么大的差异?劳动就是劳动教育吗?让我们听听专家和家长的看法。

劳动融入生活

走出“打卡式”教育误区

近日,江苏省徐州市徐海路幼儿园发布的园内烧火做饭的视频走红,孩子们熟练地刮鳞杀鱼、烙饼、灌香肠、磨豆浆,引发网友关注。“它的出圈反映了大家对这种注重实践与生活的教育模式的认可。”成都市锦江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劳动教育研究员赵洋洋说,全面加强劳动教育已成为教育系统乃至全社会的重要课题。

各地各校都展开了一系列鲜活的劳动教育探索和实践,并开发了自己的校级家庭劳动清单。“在实施过程中,一些做法科学合理,一些做法却走入误区。”赵洋洋以成都市锦江区天涯石小学为例,学校将家庭劳动清单与劳动课程结合,清单内的大多数内容孩子们都在校内学过,回家后更多地是练习和巩固方法技能,以及养成“自己的事自己做”和“家里的事帮着做”的良好劳动习惯;同时,劳动老师也会录制劳动技能微课推送在家长群,或以学校公众号的方式发送给家长,让家长指导有方,孩子劳动有法,最后在劳动成果展或劳动技能赛中将孩子们的收获和变化呈现出来。

而家长晓雯(化名)妈妈告诉记者,虽然孩子学校也发了劳动清单,老师既没有给予指导,也没说要检查,以前学校会要求拍照上传孩子在家干了什么活,后来要求不严,久而久之,家长们几乎都忘了还有这件事的存在。

对此,赵洋洋表示部分学校确实存在“打卡式”“拍照式”等假劳动现象,“简单粗暴地将家庭劳动清单扔给家长,说明学校对清单的意义没有理解到位,对老师的观念和方法没有培训到位,对‘劳动教育’和‘劳动’的区别没有认识到位,还需要进一步转变观念、加强学习。”

转变错误观念

是劳动教育的第一步

“劳动教育对于孩子的积极影响是多方面的,可以帮助孩子成为独立的生活者、终身的学习者、实践的探索者、责任的担当者、问题的解决者、美好生活的追求者和创造者等。”在赵洋洋看来,劳动教育具有综合育人价值,是孩子成长的必要途径,但目前还有部分家长对劳动教育存在观念上的误区。

家长秋红(化名)从小生活在农村,她记得,小时候,爷爷经常挂在嘴边的两句话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奶奶常用劳动对她进行惩罚,告诉她“不想干,你就好好读书”;母亲更在乎她的学习,觉得“需要她干活的时候,她自然就会了”。在长辈的影响和庇护下,秋红对自己的劳动能力没有清晰的认知,直到她成为家长,才发现自己的劳动技能那么欠缺。

“看到被孩子弄得满屋狼藉的玩具、图书,我想整理却无从下手;当我和孩子单独在家,看见满冰箱的食材,想大显身手却只会做面条;换季时,看见满衣柜需要整理的衣服,我只能望洋兴叹……我才发现劳动之于生活真的非常重要,它是不可缺少的一项技能,并且不像妈妈所说的,需要的时候自然就会了,而是需要长期的练习。”秋红说。

“家长对于劳动教育的认识处于一种动态发展的过程。”赵洋洋在调研中发现,劳动教育成为义务教育阶段必修课程时,一些家长觉得“没必要”,认为这和孩子的学习没什么关系;当孩子们在课堂上学会做“麻婆豆腐”、自己整理书包后,家长们才发现劳动课“有点意思”。有家长说:“我儿子以前从来不吃豆腐,但是他竟然把劳动课上自己做的豆腐‘光盘’了。”还有家长表示:“没想到劳动课会学习这么多内容,现在我女儿最喜欢的科目就是劳动课了。”现在,家长们都很支持劳动课的开展,也会将孩子在家的劳动过程、成果主动发送给老师。

“家长的观念需要教育工作者去引导、交流,以及用孩子的变化和成长来转变。”赵洋洋说。

快乐的体验

是劳动教育最好的催化剂

除了日常的家务劳动,父母也可以创造机会和孩子一起参加一些生产劳动。“春耕、夏长、秋收、冬藏,中国的节气时令都与耕种相关,劳动课上学到的知识如何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靠听课是远远不够的,他们需要走出课堂,亲近土地。”清明假期,成华小学二(5)班的几位妈妈组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劳动实践,亲子组团学习种植。活动细则刚一发布,接龙报名的家长络绎不绝,还吸引了其他班级的同学和家长热情参与。

刚到田间地头,孩子们充满了好奇,翻土、挖坑、种苗、浇水、覆膜……一系列操作下来,家长和孩子们不仅了解了种植的程序,也认识了很多农作物。“这和平日在阳台上种植一些小作物的劳动量完全不同,通过这次活动,孩子们更能理解农民伯伯的艰辛。”一菲妈妈表示,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都需时刻谨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清明钓鱼又网虾,茄子南瓜味道佳。松土浇水种地忙,铲锄挥舞乐哈哈。”“青山绿水一农庄,桃红柳绿菜花黄。种瓜种菜种辣椒,肥鱼胖虾全进网。”劳动结束后,孩子们纷纷化身“小诗人”赋诗一首,将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完美结合。

灏天妈妈介绍,这不是一场参加完就结束的一日活动,之后每个周末,孩子们都要持续跟进劳动。在第二个周末,劳动小分队就进行了回访。他们惊喜地发现上周种植的幼苗,有的长高了,有的从覆膜中勇敢地钻了出来,甚至有的已经开花了,孩子们再一次感受到了生命的力量、劳动的价值。

赵洋洋说,家长既要注重培养孩子的劳动技能、劳动习惯,更要注重劳动意识、劳动情感的形成,为孩子劳动品格、劳动观念的塑造夯实基础。无论学校,还是家庭,都应警惕“直接用劳动代替劳动教育”的片面化问题。劳动是手段,育人才是目的,要杜绝“重劳动轻教育”甚至“只劳动不教育”的情况,让孩子真正掌握劳动技能、生活技能,认可劳动,热爱劳动。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