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平台助力,小微学校破教研困境

■广元市朝天区沙河镇蒲家小学 曹婷

《教育导报》
2024年第42期(总第3937期) 导报三版

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应用省级典型案例⑦

蒲家小学地处秦巴山脉,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学校生源骤减,教师编制缩减,成为名副其实的小微学校。我们依据学校现状,顺应社会发展和时代需要,创新应用技术赋能教育,推动学校数字化转型。学校提出了“小而美,美而精”的办学理念,打造美丽乡村学校。

一、应用推广“四注重”

1 .注重教师。蒲家小学有教师17名,平均年龄42岁,教师整体素质较高,但是缺乏音体、劳动等学科专任教师。学校专业师资不足、经费不足、优质资源不足都是学校面临的困境。适逢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上线,学校抓住机遇,应用国家平台突破困境,实现“小而美”走向“美而精”,朝着小规模学校的特色发展之路迈进。

2 .注重机制。学校首先制订了符合学校办学特色的实施方案,采取整校推进的模式,科学管理,纳入教师教学常规考核,激励教师主动参与到国家平台的应用当中。整校推进的关键,在于组织机构。学校及时组建了由校长为第一责任人、技装主任组织落实、技术骨干和学科骨干及教务主任先行的国家平台应用团队。校长旁听每一节平台应用课。技装主任研究平台功能和资源在教育教学不同场景中的应用,随时关注平台更新,及时进行校本培训。教务主任会同教研组长制订校本教研计划。学校动员教师和家长应用国家平台开展线上教学,所有班级在智慧中小学 APP中全部开通行政班,师生注册率达100%。

3 .注重培训。为了帮助教师熟练应用平台,学校分层次举办了多次应用培训。平台应用初期,学校举办了初识培训,重点向老师们介绍平台的板块分类和基础功能,让老师们对平台有初步认识。之后举办功能培训,对平台课程教学板块的自主学习、课堂触控屏应用和课前教师备课等功能的具体应用和实操进行了详细讲解和示范。经过一个月的课堂实践以后,学校举办了第三次培训——主题培训,既结合课堂教学,又示范了双师课堂在不同学科和环节中的应用。

4 .注重应用。学校选择了教师备课和双师课堂作为重点场景进行应用实践。

在教师备课场景中,课前,教师登录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了解名师教学思路,完成备课。该环节让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短时间内实现对课本知识点的整体把握,尤其是对教材重难点的把握、课堂问题的设计等成长明显。显著解决了学校师资单薄、教研活动开展难、见效慢的困难。

在双师课堂场景中,主要用于某项学科教师不足、专业教师要兼职其他学科的情况,比如语数教师要兼任音乐、美术、体育等学科的教学;任课教师不能很好地把控课堂教学任务,整节课以平台课为主线,线下教师组织教学即可。

二、成效“三好”

经过深度实践,学校通过国家平台的应用在教育教学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总结为应用成效有“三好”。

1 .教师备课好帮手。教师上课前,通常要用到 PPT制作课件、 CS剪映等多个平台和软件录制剪辑微课,往往让教师手忙脚乱。平台上线后,教师利用平台中的课堂实录和教学设计,再结合自身的教学习惯,以及任课班级的实际学情,设计修改教学环节,直接实现平台授课。

2 .教师发展好助手。学校校本研修组织教师借助平台,按照“观—学—借—改—用”的步骤,对课程教学资源进行学习和使用,打破了小微学校无法“走出去,请进来”的现状。教师的教学理念得到更新,专业能力得到提升。

3.学校“双减”好推手。“双师课堂”的模式实现了线上线下融合教学,帮助语数英教师上好体音美劳动课。例如,科学课“用手来测量”一课,教语文的老师在大屏播放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教师的教学视频,成功教授小学科学课。平台中的实验视频、学习任务单和课后练习帮助本校教师以更专业的方式授课,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使学校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课程。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