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心品母爱

■张金想

《教育导报》
2024年第44期(总第3939期) 导报四版

列车飞速行驶,我放下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目光转向窗外的景色。再看看桌子上的书,内心不禁感慨万千:在人生路上,有一种爱始终环绕着我们,这种爱不宣于口,却在我们陷入苦境之时,给我们无尽的力量和温暖,支撑我们前行。

《我与地坛》是一篇长篇抒情散文,一共有十二章,里面包含作家史铁生对生命的思考、人生的感悟以及对亲情的赞颂。

文中对亲情的描写,我印象最为深刻。在《秋天的怀念》中我看到一位被病痛折磨的母亲照顾双腿瘫痪的儿子的耐心与伟大。在20岁最意气风发的年纪失去了双腿,换谁能接受这残酷的现实呢?所以儿子脾气暴怒无常,自暴自弃。母亲只能藏起泪水,强忍着身体的病痛去安慰他,一遍遍恳求他去看花,企图唤起他对生的希望。直到母亲生命的最后一刻,她担心的仍是瘫痪的儿子。

世人都说母爱伟大,可我们在与她相处之时,又能懂得她的几分爱呢?想起我也曾因为一些小事和母亲发脾气,怪她不懂我,心中便有几分悔意。仔细想想,母亲的爱如春雨般潜入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藏在和我们相处的细枝末节之中,初时不觉深沉,再品却震撼人心。

在《我与地坛》中,我看到一位在荒芜的园中焦急寻找自己儿子的母亲。她选择给儿子留一定的空间让他自己走出来,她不清楚需要多长时间,也不知道儿子是否能走出来,只能无尽地等待。而儿子看到母亲寻找的身影,却赌气不出声,以至于后来回忆时,悔恨不已。

书中写道:“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我不禁潸然泪下,当我们深陷痛苦之时,殊不知我们的痛苦在母亲那里是加倍的。她宁愿替我们承受一切苦楚,换我们平安喜乐。想到这里,我心里又有几分释然,因为我还有机会去细细品味母亲的爱,去理解她的忧心,可以不让她的悲伤加倍,少一些遗憾。

史铁生在《合欢树》中写到母亲在多次寻大夫、找偏方无果后,接受儿子双腿瘫痪的现实,并鼓励他去写作,自己顶雨冒雪去借书。

我想起了那一年,我在体育社团训练时拉伤了腿,我的母亲也是带着我一次次去医院、诊所按摩治疗,但结果都不尽如人意。最后,我退出体育社团,对音乐显示出兴趣时,她又激励我好好学音乐。估计天下的母亲大多如此,只要能让孩子走出阴霾,哪怕道路崎岖,她们也会一如既往地陪伴同行。

母爱是伟大的、无私的、不计回报的。当我们被苦难击倒,抱怨生活不易和命运不公时,那个默默陪伴我们的人总是母亲。她的爱无声却蕴含巨大力量,足以让我们破碎的心为之一震,给予自己迎接万难的勇气。

人生确实不易,但我们在与母亲相处时,也要多些耐心,去理解她那种不由分说的爱,才能不在回忆往昔时留下遗憾。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