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强调一遍”

■翟凌枫

《教育导报》
2024年第47期(总第3942期) 导报四版

在我20多年的求学生涯中,遇到过各种各样的老师,他们用爱心和智慧为我铺就了前行之路,想起他们,我至今心怀感激。在这些老师中,有这样一类老师,他们认真负责,但讲话“啰嗦”,还有一个共同的口头禅——“再强调一遍”。

记得小学五年级时,有一位教数学的刘老师,她身材瘦小,却走路带风,每天都是一副精神头十足的样子。那时她才不过30岁出头,正是青春活力的年纪,刚刚接触,同学们就很喜欢她。

然而,相处一段时间后,同学们逐渐对刘老师产生了质疑。因为每次上课讲完重点部分后,刘老师都要说上一句:“再强调一遍。”然后把重点内容再复述一遍。同样的内容,一节课下来,刘老师往往要“强调”三四遍,甚至更多。时间久了,部分同学嫌刘老师过于啰嗦,几个调皮的同学还给她起了个“刘一遍”的外号。惭愧的是,我也在起绰号的同学之列。

每次考试前,“刘一遍”老师都要给我们开一次考前培训会,会前,她总会说:“再强调一遍,认真听了这场考前培训会,至少会让你们的卷面成绩提高5到10分!”不出意外的是,一场培训会下来,她至少会说上几十遍“再强调一遍”。

可是,渐渐地,同学们察觉到,在“刘一遍”老师日积月累的“强调”下,我们班的数学成绩竟有了显著提高。每次考试结束后,我们都会发现,在同一张卷纸上,其他班同学容易出错的地方,我们班的同学几乎不会出错。这不是因为我们班“底子”好,而是“刘一遍”老师已经把这些知识点给我们“强调”过“N+1”遍了。

慢慢地,同学们改变了对“刘一遍”老师的看法,对她越来越喜爱、尊重了。现在回想起来,我所掌握的一些基础数学知识,能时隔多年而不忘,都得益于这位敬爱的“刘一遍”老师。

研究生毕业后,我到政府机关工作,但却从未停止追逐心中的教育梦。工作几年后,我毅然辞去了父母眼中的“体面工作”,到大学里面做了一名普普通通的“教书匠”。

初登讲台,我像一匹时刻准备奋鬃扬蹄、驰骋草原的小马驹,满腔热忱,只想把所学到的知识毫无保留地教授给学生们。但是时间久了,我发现学生们上课经常容易走神。尤其当我讲到重要知识点,急切需要得到他们回应时,他们那迷茫而又飘忽不定的眼神,时常让我束手无策。因此,我只能一遍又一遍地强调,以加深他们的印象。时间一长,我发现每当我说到“再强调一遍”的时候,同学们的注意力就会有短暂的集中,迷茫的眼神也会有片刻的清明,这给了我出乎意料的惊喜。

有一次上课,我讲白居易的《琵琶行》。当我讲到“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的原因时,为了确保每个同学都能准确理解这个知识点,我向同学们反复强调:“因为白居易与琵琶女二人境遇相似,因此产生了情感共鸣。”那时,我已在课上强调过两遍,临下课时,我还是不太放心,准备再强调一遍。当我说道:“再强调一遍,白居易之所以会‘泣泪最多’,是因为……”还没等我说完,同学们就学着我的语气异口同声地说道:“因为白居易与琵琶女二人境遇相似……”等学生们说完,师生不约而同地相视而笑。我想,在教育环境中,也许这才是真正的灵魂默契吧。值得一提的是,我的学生们还算给面子,至今我也没听过有哪位学生给我起了“翟一遍”的外号。

古罗马思想家奥古斯丁曾说过:“习惯不加以抑制,不久它就会变成你生活上的必需品了。”

喜欢“强调”的习惯,逐渐蔓延到了我的日常生活中。奶奶有多年的老胃病,有一次,我托人为她买了养胃丸。在为奶奶读过药品说明书后,我总是担心重要地方她记不住,所以给她反复“强调”了好几遍,“一定要饭前吃才管用”“一顿最多只能吃15丸”“吃过药不要吃肥肉”……直到奶奶笑着说:“知道了,真啰嗦!”我才意识到,我的“职业病”又犯了!

做了老师以后,我对求学路上所遇到的“刘一遍”老师们,产生了更加钦佩和感激的情感,而我自己,也在不知不觉间加入了“一遍”老师的“统一战线”。

其实,在我看来,这句简单的“再强调一遍”,不仅是一句惹人一笑的口头禅,更体现了一名教师对自己职业的尊重和敬畏,还有他对学生沉甸甸的爱意。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