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能成长 共育花开

■本报记者 张文博

《教育导报》
2024年第49期(总第3944期) 导报三版

家庭教育越来越受到广泛的重视,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一些家长却陷入误区,过于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孩子的情感需求和成长规律。在全国第三个家庭教育宣传周期间,崇州市教育局以“校家社协同,让孩子快乐成长”为主题,采用线上+线下同步的方式,为崇州市各中小学家长、教师带来科学的家庭教育指导。

对“事”不对“人”

不要误入气话“陷阱”

当孩子犯了错,作为家长的你,会说气话吗?在针对小学家长的讲座现场,200多位家长体验了一把当“孩子”的感受。

“我怎么就生出了你?”“我为了你付出了多少?”“我是为了你好,为什么你不按照我说的去做?”扮演“父母”的家长左手叉腰,右手指着眼前半蹲的“孩子”,做出一副吹胡子瞪眼的表情;“孩子”则转过头,双手捂住耳朵,摆出一副“不想听”的姿势。游戏刚开始,家长们脸上还挂着笑容,随着一句句“气话”脱口而出,沉浸在各自角色里的“父母”和“孩子”都哽咽了。大家发现,当自己成为被指责的对象时,内心的无助和难过是如此难以言表。

“你和孩子讲道理,他听进去了吗?你说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孩子感受到你的爱了吗?”成都市金牛区社会心理服务指导中心负责人冯力表示,许多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忽略了孩子的感受。他们以为为了孩子好,却未曾想过自己的言语和行为可能会给孩子带来怎样的伤害。

想象一下,如果孩子放学回家告诉你:“爸爸妈妈,今天,我在学校打架了。”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愤怒、失望,还是担忧?冯力提醒家长,面对这样的情境,首先应当冷静下来,去探寻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

“孩子,你今天为什么打架?”这是我们需要问的第一个问题。如果孩子告诉你,是因为同学欺负了他的好朋友,从孩子的角度来看,他是在维护正义,是出于侠义之心。这样的出发点,是否可以称之为“错”呢?

冯力表示,在与孩子沟通时,家长必须明确区分“人”和“事”。“我们爱的是孩子这个人,而不是他的行为。当孩子做错事时,我们可以指出他的错误,但同时也要让他知道,即使他做了错事,父母的爱都不会改变。这样的沟通方式,既能够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又不会伤害到他的自尊心和亲子关系。”

家长还需要注意自己的言辞和行为对孩子的影响。家长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都可能成为孩子成长道路上的力量或阻力。因此,家长在说话和做事之前,应该先问问自己:“这样做会让孩子更自信,还是更自卑?会让孩子更愿意与我们沟通,还是更封闭自己?”

同时,冯力提到了肯定在沟通中的重要性。当孩子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时,家长应该给予积极的肯定和回应。这不仅能够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还能够促进亲子之间的情感交流。家长也要学会从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的情绪和想法,接纳他们的不完美,共同面对成长中的挫折。

转变相处模式

打造健康的家庭关系

当孩子与我们发生冲突或矛盾时,父母应该如何应对?在冯力看来,如果父母在日常生活中,未能与孩子建立起良好的亲子关系,那么,他们所做的一切都可能对孩子的成长产生负面影响。

家长要重视与孩子之间的情感联系。“如果将家庭比作一个三角形,那么,父亲、母亲和孩子是构成这个三角形的三个顶点,而每条边则象征着家庭成员之间的联系。”现场,冯力邀请3位家长组建“临时家庭”,通过位置的远近变化展示出不同的家庭关系模式。

第一种模式是夫妻关系较近,能给孩子均等的爱。在和谐的家庭环境中,孩子不仅能够感受到父母之间深厚的情感,还能够从他们身上学到如何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如何平衡自我与他人的需求。

第二种模式是夫妻关系较远,离孩子更近。如果家庭的关注点都集中在孩子身上,容易导致过度溺爱、过度保护、过度干涉孩子等情况发生。这种家庭中的孩子通常以自我为中心,比较任性和自私。

第三种模式是夫妻关系完全依靠孩子维系。这种模式下,夫妻之间几乎没有感情,但为了孩子,他们勉强维持着家庭的完整。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不仅承担了过重的情感压力,还可能被迫卷入父母的争端之中,成为他们婚姻的“人质”。

第四种模式是孩子与父母其中一方关系较近。在夫妻关系不和的家庭中,由于父亲和母亲常常相互敌视,总希望把孩子拉入自己的“同盟”中,结果常常是孩子与父母其中一方关系越来越紧密,与另一方的关系越来越疏远。

“以上几种相处模式是生活中常见的家庭关系模式。大部分家庭都存在类似的情况。如果不及时转变相处模式,会对孩子的成长、身心发育产生负面影响。”冯力表示,要想避免不健康的家庭关系,关键就在于夫妻之间保持恰当的界限、具备强大的情绪容纳力和主动打破僵局的能力。

提升教师指导力

给家长适时而专业的支持

“在家庭教育现状调查中,许多家长坚信对孩子必须严加管教,更有超过半数的家长过度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将其视为衡量孩子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在教师培训专场,中国关工委儿童发展研究中心专家团成员李萍表示,家长虽然关心孩子的学业,但关心的方式和方法存在误区。这种误区往往源于家长自身的教育经历和对教育的片面理解,导致他们无法给予孩子科学、全面的教育指导。

进一步观察,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期望也呈现出一种不切实际的趋势。调查数据显示,大量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拥有高学历。这种过高的期望往往与现实脱节,给孩子带来不必要的压力和焦虑。

家长在教育过程中还面临着缺乏教育知识和方法、缺少时间和精力、获取信息不畅、缺乏教育资源等问题。这些问题导致家长在面对孩子的教育问题时,往往力不从心,无法提供有效的支持和帮助。

“教师应主动学习、掌握专业知识,积累教育经验,给予家长及时有效的指导。”李萍举例,当家长尝试各种方法,依然没有解决孩子的问题时,往往会向班主任寻求帮助。如果班主任给出的建议缺乏专业性和科学性,可能导致家长对教师的专业素养产生质疑。

“只有切实提升教师指导家庭教育的意识和能力,校家社合力育人才能得以有效实现。”李萍认为,提高教师的家庭教育指导能力尤为重要。

如何提高教师的家庭教育指导能力?第一,教师要明确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目标与任务,即促进家长履职尽责,提升家长的家庭教育能力,实现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目标。第二,教师要了解家长的实际需求,给予家长针对性的指导,转变家长的教育理念,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育儿观。

当教师具备了专业的家庭教育指导能力,就能够更好地指导家长解决教育过程中的问题,满足家长的指导需求,从而构建和谐的家校关系。提升家庭教育指导能力也有利于教师自身家庭的幸福。因为教师具备了学科的专业素养和家庭教育指导能力后,就能够更有底气地去帮助家长做好家庭教育,同时,也能够更好地教育自己的孩子。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