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室里的虫子

谢伯康

《教育导报》
2024年第53期(总第3948期) 导报四版

天气回暖后,校园一片生机勃勃。我们教室前面有一个花坛,里面种了一排铁树和柏树,还有一些蔷薇科的花卉,每天都会吸引我驻足欣赏一会儿。一天清晨,我看到一群高年级的孩子正围在花坛前。凑近一看,原来他们正在捉虫子,一只只青绿色的小虫子、一只只咖啡色的蜗牛被他们抓进盒子里,他们还细心地准备了一点嫩绿的树叶作为食物。

看来在春天萌发的,不只是植物。4月以来,教室外走廊的天花板上就有一些丝线吊下来,丝线的底端是一片片碎枯叶子包裹住的“袋子”,十分影响美观。我每天清理,但它们每天都会出现,我好奇里面是什么。

“老师,老师,我发现那个灰灰的‘袋子’里住着一条虫子。”就当我苦恼不已的时候,班级里一个活泼的小男孩跑过来找我,帮助我解开了吊在空中的小秘密。

在他的带领下,我看到了他说的这只虫子,它有半条身子连着“袋子”,半条身子露了出来,全身呈黑灰色,强有力的前足可以拖着“袋子”前行。

“好恶心哟!”看着我在观察小虫子,班里的很多同学跑出来围观,几个女生发出了一阵惊呼声。这只小虫子似乎听到了同学们的议论,迅速地缩进了“袋子”里,像个害羞的小孩,躲在“房子”里不愿出来了。

“没想到虫子也会害羞。”这个奇怪的举动引起了我们的兴趣,我带领同学们仔细观察,观察它们随着丝线慢慢下垂、观察它们吊在空中随风打着转儿、观察它们悄悄地露出脑袋、观察它在墙面爬行……

“谢老师,你说这是什么虫子呢?”那几个被吓到的女生小声问我。此刻,我从她们脸上早已看不到害怕的表情了,反而多了些许好奇。

我笑了笑,摇了摇头说:“我也不知道,我们今天回去查找一下资料吧!”随后,我便拿出了手机,拍下了这种虫子的照片。

孩子们的兴趣被我点燃了。他们开始认真地观察身边的世界,一朵花的颜色、花瓣、花蕊,一棵树的叶子、果实、根茎,或者各种各样的虫子。更有甚者,将抓回来的虫子带回教室观察,吸引一部分同学注意的同时,也让一部分同学吓得发出尖叫声。

我没有急着批评他们,而是引导抓虫子的同学认真观察它们的样子、动作、颜色,指导害怕的同学观察抓虫子的同学的外貌、神情、动作。

次日,我将查到的资料告诉学生,这个喜欢在空中吊着、还带着“睡袋”的虫子,是自然界有名的“建筑师”,它用小树枝、枯叶编成了一个“房子”,住在里面,还背着“房子”四处旅游。因为这个“房子”有点像布袋,所以它有个比较可爱的名字——“布袋虫”,这个“房子”又有点像古代的蓑衣,人们也称它为“蓑蛾幼虫”。

“‘布袋虫’经过一段时间后,会变成蓑蛾产卵……”孩子们喜欢听我讲各种各样的科普知识,也喜欢我带着他们去观察植物、动物,探索脱离课本之外的知识的过程让他们感到惊奇和兴奋,收获知识的过程又会让他们感到快乐和自豪,来自“大自然的课堂”带给了他们无限的可能。

学生们在课上完成了一篇篇小练笔,生动的画面、搞笑的语言、夸张的动作……跃然于纸上的文字让我边批改边笑出了声,我仿佛看到了童年的自己,那个拿着蜗牛观察的小男孩。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