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文字记录山区教育的蝶变

——对话广元市苍溪县中小学教学研究室语文教研员张斌

《教育导报》
2024年第56期(总第3951期) 导报三版
【人物档案】张斌,从教42年,广元市苍溪县中小学教学研究室教研员、正高级教师,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四川省优秀教师,曾荣获全国希望工程园丁奖,先后主持完成省市教育科研课题18项,两次荣获四川省人民政府普通教育优秀教学成果奖,在国家级、省级报刊发表学术论文和教育新闻300余篇,参编《学生多用字典》等26部教辅用书。他的写作信条是“用文字记录山区教育的蝶变”。【对话人】《教育导报》夏应霞

夏应霞:说起教育写作,为什么您总是会提到山区教育?

张斌:我在苍溪县亭子乡小学校任教时,班里一名叫喻淋的学生引起了我的注意。在她的作文中,流露出一名山区孩子想通过读书走出大山、改变命运的渴望——即便生活千般不易,也不能改变信念。这个孩子的文字让我感受到梦想的力量。于是,我决定为山区孩子的写作狠下功夫,便为他们订阅了一些课外读物,帮助他们训练思维、锻炼写作技巧。后来,在我承担苍溪县“自能学习,读写并进”实验班4年教学中,指导学生发表了176篇作文在《特区少儿文学》《少年百科知识报》等报刊上,极大地激发了山区孩子的写作兴趣。

苍溪县地处秦巴山脉腹地,属于革命老区与经济欠发达地区,与成都市、绵阳市等教育发达地区相比,在许多方面都更加落后。刚当教师时,我就深深地感受到山区教育在均衡发展、教育管理、教学研究、教学改革等方面还存在困难,也有了为家乡“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决心。我认为,一方面,山区教育需要不断总结。作为语文教师,我从学科出发,将平时管理和教学中形成的新方法写成学术论文,与同行们一起交流教育教学新思路。另一方面,山区教育需要鼓励。后来,我担任校长,开始拓宽视野,从微观教学领域转向对学校管理的研究,分析办学的困境与困惑,探索改变的路径与策略,也由单纯的学术论文写作转变成了教育新闻、区域深度报道,试图让山区教育“日日新”的画卷呈现在公众视野,同时激励大家为之奋斗。

夏应霞:教育新闻是您写作的主要题材,在教师中比较少见,能讲述一下最难忘的一次写作经历吗?

张斌:我喜欢读报纸上的新闻、报道。虽然我从来没有被上级领导安排做宣传工作,但是,我利用节假日撰写了《增强贫困山区自身“造血能力”》等269篇教育新闻,发表在各级各类报刊上。

教师写新闻并非易事,不仅要着眼谋篇布局,还要厘清思路,在遣词造句上做到精准无误,需要具有字斟句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记得在写作《广元苍溪:兜底线补短板提能力教育扶贫谱新篇》时,第一次成稿时,始终觉得文章在立意方面还不够,只能推倒重来;第二次成稿时,打磨中又觉得缺少了县域特色……来来回回,4次推翻、5次重写,最终在“学习强国”平台发表。很多次,睡梦中突然惊醒、大脑中突然闪现思路,便立即翻身起床,记录下来。这样的写作经历既是痛苦的,也是快乐的。痛苦的是思路推翻后的怅然若失,快乐的是见诸报端后的成就感,当文章发表后,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夏应霞:新闻写作是您的爱好,但是教育教学的研究才是您工作的重点,教师应该怎么找到教育专业写作的切口?

张斌:我认为,写作要坚持“一厘米的切口”,才能达到“一米的深度”。在“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的时代背景下,要将宏观主题融入到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细化到教育教学写作中,让文章体现立意的高度、研究的深度、视野的广度、教育的温度。

一篇高质量的文章,离不开深度的研究,教育写作亦是如此。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写作中,针对一个选题,教师们常常在教育经验的主导下浅尝辄止,这对教育写作来说是百害而无一益的。长期的写作经历使我摒弃了教育“经验论”,潜心研究山区教育教学的深层逻辑,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增进了对教育的理解。“教育是慢的艺术”这句话在教育写作时也同样适用,教师对教育理论、教育方法的掌握需要长期的过程,以此形成自己独有的教学风格。我的感受是,教育写作是对教育理论的再研究和运用,通过写作,提出自己独特的教育感悟,实现了“润物无声”的效果。二是更新了教学观念。“忽见桃源、豁然开朗。”在教育写作中,要查阅大量的资料和文献,并将这些资料进行汇编,系统、深入地研究新观点、新方法,把这些思路和方法与自己的经验进行有效融合、相互促进。

夏应霞:以自己为例,坚持教育写作给一个教师带来怎样的好处?另外,遇到写作瓶颈怎么办?

张斌:我在山区教育耕耘42年,从教学一线教师到学校管理者、从教育行政干部到教学研究者,这些经历让我关注教育教学丰富多样的内容。我也在党史学习教育、校长教师培养、实施国培计划、校园文化建设、教育教学管理与改革等题材的写作中,加深了理解和研究,为写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教育写作,让我在教育科研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主持完成“探索农村小学作文教学途径的研究与实验”等省级课题5项,“以名师工作室为纽带促进区域教研的研究”等市级课题13项,荣获四川省人民政府普通教育优秀教学成果奖2项……这些课题的研究,为苍溪教育培养了一大批科研型的名校长和名师。

另外,教育写作遇到瓶颈是常有的事,原因是写作素材的雷同,就容易出现写作疲劳期,抑或是会出现一种“江郎才尽”的感觉。这时,作者需要深度研究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整合优秀的教学案例,留心观察教学中的闪光点,把思路聚焦到思考、阅读和写作上来。

第一,深度思考。写作遇到瓶颈难以突破时,我认为这个时候就要静下心来认真思考选题的方向与行文的逻辑,然后根据分析文章构成要素,构思出文章的逻辑树状图,写作就会有条有理。第二,深度阅读。要写出一篇好的文章,必须要有开阔的视野和丰富的知识储备。我喜欢读书、看报,教育类的书报成为我最好的精神食粮。

夏应霞:您喜欢读报,对教育媒体有何意见和建议?

张斌:编辑既是作者的一面“镜子”,作者可以通过编辑对文章的修改程度,看出自身写作水平的局限,明白自身需要改进的薄弱环节。同时,编辑也是文章的“医生”,能够诊断出作者文章的“病因”,开出修改文章的“良方”。

广大教师在教育写作方面能够接触到的都是基层教育管理、教学研究,视野比较狭窄,在理论创新方面比较薄弱。因此,我们希望能够畅通作者与编辑之间的沟通交流渠道,能够随时了解到教育方面的权威资讯,更加深入地进行教育写作。同时,基层拥有许多鲜活的教育教学素材,欢迎记者、编辑们随时到基层学校调研采访,帮助、指导教育写作新人更好地进行教育写作,谱写出更加精彩的教育新篇章。

【本文系“四川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中心”一般项目“专业写作对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的影响研究”(PDTR2023-13)成果之一】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