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市打造以“思政+心育”为特色的“阳光正心”教育品牌——

思政心育“碰撞”点燃育人“火花”

■本报记者 钟兴茂

《教育导报》
2024年第58期(总第3953期) 导报一版

 

 

“生在这里、长在这里,在同学们心中,攀枝花有哪些令人骄傲的地方呢?”近日,在攀枝花市第七高级中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教师江珊珊引导学生将爱自己转变为爱家乡、爱国家,用家国情怀和理想信念,增强学生应对心理危机的“抵抗力”。与此同时,在攀枝花市外国语学校,道德与法治教师朱亚俐以“感受生命意义”为主题,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感受自己具体而独特的生命意义。“一堂课,既能学习思政知识,又能学习心理知识,很有趣。”学生们纷纷说。

今年春季学期以来,攀枝花市各中小学的思政课和心理课都悄然发生了变化,老师们正结合实际情况,积极探索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跨学科融合。为什么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融合路径有哪些?“思政+心育”会碰撞出怎样的育人“火花”?近日,记者走进攀枝花市多所中小学一探究竟。

高位牵引  整体布局

推动“思政+心育”融合发展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有些学生出现了心理问题,与思想教育不及时、针对性和穿透力不强有着关联性。”时间回溯到2023年11月29日,攀枝花市副市长许军峰在全市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工作座谈会吹响了集结号,“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必须同时抓,只有二者融为一体,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相互兼容,才能形成教育合力,提升育人效果。”

当天的座谈会上,来自攀枝花市各县(区)的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中小学思政和心理教师代表、家长代表以及心理健康专家共18人,围绕为何要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深度融合展开讨论。与会者认为,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运用心理学关于需要、动机、情感、情绪、意志、行为等方面的理论,有助于了解学生真实的思想、情绪、愿望、要求,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有助于学生心理状况的稳定与发展。

“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度融合不仅有理论基础,也符合当下和未来教育发展的趋势和需求。”攀枝花市教育和体育局局长李福惠说。从2012年教育部印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强调心理健康教育在思政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到2023年教育部等十七部门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指出要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德育思政工作全过程,“国家层面越来越重视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工作,攀枝花市要尽快形成亮点和品牌。”

为此,2023年12月,攀枝花市教体局出台了“思政+心育”融合发展,打造“阳光正心”品牌的实施方案。方案强调,要立足历史的、现实的、未来的“大视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工作的使命感和紧迫感;要用好学校内外、线上线下“大课堂”,实现思政与心育的双向赋能;要推进全员覆盖、横向纵向“大贯通”,让思政、心理教育渗透到各学段、各类型教育活动中;要培养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的思政和心理“大先生”,引领学生成长为攀登、创新、阳光、包容的新时代青少年。

强化融合意识

多措并举探索融合路径

实施方案发布后,许多学校和教师备受鼓舞,认为这将推动学校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提升,但也有小部分质疑的声音——思政课教师、心理教师各司其职,做好本职工作不也能实现学生的健康成长吗?

针对教师们的困惑,攀枝花市教体局面向全市中小学校长、思政和心理健康教师开展了一系列培训和讲座。攀枝花市教体局总督学郭光恒对“阳光正心”实施方案进行深入解读,指出思政和心育具有突出的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特性,并非各上几节课就能立刻达到育人效果,而是需要渗透到教学工作的点点滴滴之中。因此,思政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发展非常重要。“学校和教师首先要强化融合的意识,然后再落实到教学工作的方方面面。”

紧接着,依托“攀枝花市初中政治李美文名师工作室”“攀枝花市高中心理江珊珊专家团队”等市级名师工作室,攀枝花市又推出了《向阳而生吾建吾家》《感受生命意义》等思政和心理融合示范课。各区(县)、各学区也针对“思政+心育”融合发展开展跨学科、跨学段、跨区域的联合教研和集体备课。许多学校还自发成立了融合思政与心育的“阳光正心”教研组。

如今,在攀枝花市第三高级中学校,思政组与心理组每月开展一次联合教研和集体备课已经成为常态,学校紧盯爱国主义、意识形态、心理调适、恋爱、人际交往、职业规划等重点领域,采用体验式、情境化教学,把思政课上出温度,把心理健康课上出高度;东区教育和体育局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课的目标进行整合,在思想政治课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元素;仁和区平地镇中心校、盐边县渔门镇中心校、西区格里坪镇小学校等乡镇学校也在一系列培训中,提升思政和心理教师队伍的专业素养,探索乡镇学校“思政+心育”的融合路径……


深挖学科契合点
向规范化科学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在攀枝花高质量建设共同富裕试验区的新征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深度融合的‘阳光正心’教育品牌是教体系统重点打造的精神共同富裕品牌工作。”郭光恒说。今年3月19日,攀枝花市教育和体育局在全市遴选的21所“阳光正心”试点学校正式授牌,试点学校在制度机制、方式方法上先行先试、探索实践,将“试点”做成“示范”。

作为试点学校之一,攀枝花市第三高级中学校党委书记陈柏羽告诉记者,在此之前,学校就在探索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教学。但他也坦言:“我们还停留在初步探索的阶段,要实现深度融合还任重道远,需要在顶层设计、理论研究、平台搭建、队伍建设等方面不断优化。”

江珊珊是攀枝花市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团队领衔人,在她看来,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度融合,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拥有健康的身心发展与健全的人格。“尤其对改善青少年中日益突出的‘空心病’问题有显著作用。”同时,她也认为,心理课和思政课虽然在育人目标和教学内容上都有一定的交叉和契合,但还需深入挖掘两个学科的核心素养契合点,让“思政+心育”深度融合向规范化、科学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对此,李福惠表示,攀枝花市教育和体育局将在支持试点校建设的同时,高质量建设“全国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实验区”和“四川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持续开展好“百校千师访万家”、花城家长“慧”等特色活动,并持续挖掘市内外的专家资源,为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度融合提供智慧引领。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