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家的父母

■乔凯凯

《教育导报》
2024年第60期(总第3955期) 导报三版

开家长会回来后,想着老师表扬的都是“别人家的孩子”,我忍不住教训起了儿子:“你能不能用点心呀,让我也自豪一下。你看看人家小华,日记写得那么好,老师说已经达到了发表的水平;小刚的知识面那么广,那么多生僻的内容他都知道;小轩的文化成绩虽然不是那么优秀,但人家体育特别好,老师说作为特长生也是很有前途的……”

我滔滔不绝地说着,儿子低垂着头一声不吭,半晌,儿子抬起头来委屈地说:“小华的爸妈上周刚带她去了海边,玩得很高兴,她的日记就是记录他们游玩的经历;小刚的妈妈每天晚上都会陪他一起看书,还绘声绘色地给他讲解;小轩从小就喜欢跑步,他的爸爸也很喜欢,他们还常常比赛呢!可是,你总是说忙,都没空带我出去玩,有时甚至好几天都见不到你……”

儿子的声音不大,我却一下子愣住了。也许儿子的话有狡辩和夸大的成分,但此刻我却无力反驳。一直以来,我的确缺少对儿子的陪伴,在儿子的学习、兴趣以及其他行为习惯上,起到的引导和培养作用非常有限。

去年植树节刚好是周末,老师布置了家庭作业,要求孩子和爸爸妈妈一起体验种树。那天早上,我们准备出发时,我突然接到领导打来的电话,工作上出了点问题,需要马上处理,于是,我便让儿子和妈妈先去。后来,一直到他们种好树回家,我才处理完工作。虽然儿子完成了种树的作业,但因为我的缺席,老师提出的诸如“爸爸负责哪个环节”“爸爸的行为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等问题,儿子都无从解答。

仔细想想,在儿子的成长过程中,作为父亲,我还有很多次缺席。日常生活中,许多教育和陪伴我都没有尽到责任,听父亲讲一个故事、和父亲来一次比赛等老师布置的亲子作业,我也因为忙或者不在意而忽视了。就连参加家长会,对我来说也是屈指可数——对孩子各方面的教育和陪伴,我远远不如“别人家的父母”。

是的,当我们恨铁不成钢地教训孩子,埋怨孩子不如“别人家的孩子”时,是否应该先问一问自己,是不是也不如“别人家的父母”?有了这种反省的态度,也许在面对孩子的教育时,我们能多一些清醒和责任感,找到更多的方法和可能性。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