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研学:在行走的课堂中品读世界

■本报记者 马晓冰(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教育导报》
2024年第66期(总第3961期) 导报二版

“妈妈,你知道为什么我们刚刚路过的那条街叫作‘海椒市’吗?”正在读小学二年级的“小西瓜”灵机一动,决定考考妈妈。看妈妈答不上来,她饶有兴致地介绍道:“以前每到秋天,成都人会在这里交易辣椒,它是名副其实的‘辣椒市场’,‘海椒市’故而得名。这是去博物馆研学的时候,老师告诉我们的,可有意思啦!”

2024年1月到6月,成都市锦江区青少年“行走课堂”博物馆主题研学活动持续进行。围绕“文化”主题,孩子们共探访6个博物馆,在以今溯古、以古通今中,体味文化的魅力;在结合实际进行思辨的过程里,实现知识的活学活用。该活动由成都市锦江区社区教育学院主办,面向锦江区全体青少年提供服务,打破课堂、学科、场所的限制,拓展育人新空间。

亲近乡土,与历史文化奇妙邂逅

作为土生土长的成都人,孩子们首站探寻的便是巴蜀文化。清晨,西南地区最大的综合性博物馆——四川博物院,正在等待着孩子们的到来,借珍贵文物之“口”,将几千年来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故事娓娓道来。

“四川博物院是国家一级综合性博物馆,现有院藏文物35万余件,其中珍贵文物7万余件,将研学首站选在这里,也是希望孩子们能够对古代四川的发展历程、政治制度、历史文化和经济状况有更深入的了解,感受本土传统文化的魅力。”活动相关负责人滕丽介绍。

“画像砖”是孩子们此行学习中极具特色的文物,四川的画像砖在东汉时期最为兴盛,一砖一画面,内容有祥瑞图腾、神话故事、社会风俗、劳动生产等不同主题。孩子们通过砖上的图像直观地了解到古时候人们的生产生活场景。“原来古人也会进行酒肆买卖,还能巧妙运用工具酿酒、制盐,怪不得书上说古代劳动人民很有智慧,他们真了不起。”一个孩子边参观边感慨道。

研学旅行的第二站,孩子们来到了成都博物馆。刚刚踏入场馆,他们便被馆内厚重的历史感所吸引。在博物馆的“成都历史文化陈列”展区,孩子们仿佛穿越时空回到古成都,他们争先恐后地凑上前去欣赏文物,生怕错过了老师的每一句话。当看到老官山汉墓出土的提花织机模型、经穴漆人和天回医简时,他们不禁对古代的工艺技术和医学成就啧啧称赞。

“孩子们的热情特别高涨,尤其是参观三楼的古成都‘灯光地图’时,孩子们在上面来来回回走了好几遍。他们一边寻找自己熟悉的地标,一边观察和对比城市的变迁。”活动相关负责人滕丽回忆道。

“‘亲近乡土’是我们研学活动的课程设计之一。”四川人民出版社研学课程专家、此次研学活动实践导师符卫介绍,“博物馆研学不宜贪多求全、走马观花,我们希望以‘一馆一主题’的方式,让孩子们的学习更有目的性,在观赏的过程中尽可能地联系自身、关联已有知识,将所见所闻内化于心。”

寻根溯源,探寻货币、汽车的前世今生

“我们今天去学习了‘金融’。”“小西瓜”刚一回到家便与冯琴分享博物馆研学的收获,“我不仅认识了许多不同朝代的古钱币,还学习到了交子的历史。你知道吗?金融城附近有好几条道路都是以‘交子’命名的呢!”看女儿讲得头头是道,冯琴也很乐意让她充当“小老师”,自己则认真地听讲,时不时向“小老师”提问。

“就像海绵吸收水一样,知识一点一滴地进入孩子脑子里,每一趟研学之旅她都学有所获。”冯琴欣慰地说,“以前我们也会带她去各种博物馆,但讲解内容相对固定,也缺少了这种集体学习的氛围。研学活动中,她可以随时与老师互动、和伙伴讨论。”

“交子金融博物馆坐落于成都金融城交子公园内,是全国首家以交子为主题的金融行业博物馆,带孩子们研学的过程中,我自己也在学习。”滕丽表示,博物馆专业讲解员会补充许多她不知道的知识,在“金融之旅”中,她也和孩子们共同探究交子的秘密。

交子是成都人引以为傲的发明,它是世界上发行最早的纸币,象征着经济的繁荣与开放。孩子们详细了解了交子的诞生背景、演变历程和管理制度。互动与讨论环节,他们“亲自上阵”,在模拟交易区体验了金融交易的紧张与刺激,进一步加深了对金融行业的了解。

与货币一样,汽车也是孩子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物,成都三和老爷车博物馆作为西南地区极具影响力的汽车文化地标,不仅收藏了众多国内外经典老爷车,更展示了汽车工业的辉煌历史和匠心传承。走进博物馆,孩子们便被眼前各式各样的老爷车所震撼,仿佛穿越回了那个汽车工业蓬勃发展的黄金时代。

“从历史看未来,孩子学习了‘奔驰一号’的诞生,这对他们有很大触动。”活动摄影、学生家长尤江说道。在孩子们身处的时代,汽车产业正经历着向智能电动车转型,他们不知道最早的汽车长得更像马车和三轮车,它完全“敞篷”,极其简易,但因具备了汽车的核心——汽油发动机,成为汽车的鼻祖。孩子们不仅静态欣赏了这些珍贵的老爷车,还在专家的指导下,体验了汽车模拟驾驶,感受了文化与实践的双重魅力。

在玩中学,用作品表达传承与创新

“让知识活起来,不仅要用眼睛看,还要动脑筋想、动手去做。”符卫说,手工制作是每次研学活动的必备项目,也是孩子们最喜欢、参与度最高的环节。“要让孩子们沉浸在研学活动中,需要为他们创造体验与表达的机会,用可视化的成果和作品来调动大家。”

在成都永陵博物馆,孩子们兴致勃勃地学习了二十四伎乐的手工琵琶知识,结合老师对琵琶的乐理知识介绍,再经过团队一起努力,孩子们做出了非常漂亮的捏塑琵琶。在成都双流广都博物馆,孩子们则投入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体验中,他们观看传统手工艺展示,并尝试了非遗文化竹编,亲手制作了蒲扇。“孩子拿给我看时,我都有些不敢相信这是她自己完成的,做得非常精美。带队老师也告诉我们,孩子们的动手能力都很强,完全不用担心。”冯琴说。

“如果只是参观文物、学习知识,对于小学生而言会比较枯燥,他们也很难一直保持专注力。”滕丽说道,“但到了体验环节,学习就变得更好玩了,孩子们可以将自己的创造力、想象力融入手工制作中。”

学习并不止步于在场的感受,参观与体验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家长也可以帮助孩子深化探究中的收获,在平时的“博物馆亲子游”中引导孩子去探索发现。对此,符卫给出了相关建议。

首先,家长要用综合的视角去引导孩子成长,要有素质教育的视野,让孩子真正与眼前的文物产生连接,因为感兴趣而去学习。其次,科学的引导需要较为明确的目标意识,帮孩子确立一个探究的主题或对象,带着问题出发,在接触新知的过程中不断追问。最后,用更富趣味的方法让知识“活”起来,针对孩子的兴趣点不断深挖,而不是“到此一游”式地打卡。

符卫强调:“家长要教导孩子带着感恩之心、恭敬之心参与学习,这样孩子才会珍视眼前的文化瑰宝,重视讲解老师所讲授的内容。在这期研学活动中,就有不少孩子自发地做笔记、提问题,孩子沉浸在如此认真学习的状态中,家长自然可以放心了。”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