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科技大学物理学院金弦实践队连续3年奔赴巴塘县开展社会实践——

奏响高原上的“金弦之音”

■本报记者 葛仁鑫 倪秀

《教育导报》
2024年第70期(总第3965期) 导报二版

700多公里的车程,从平原到高原,暑假期间,电子科技大学物理学院学生周文凯和同学们来了一场不一样的出行,他们从成都出发,直达位于四川西部青藏高原东南缘的巴塘县。

从2022年起,电子科技大学物理学院金弦实践队已连续3年奔赴巴塘县,在这个四川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开展深度实践。弦子,是藏族人民十分喜爱的一种民间歌舞,而巴塘县就被誉为“弦子的故乡”,“金弦”的队名也由此而来,寓意着他们是专注于巴塘的实践队伍。

今年,由1名指导老师、5名研究生和5名本科生组成的金弦实践队在往年基础上,继续发挥学校电子信息学科优势,在巴塘优化乡村人力资源数据库、进行专项调研、开展科普支教,助力乡村振兴,共同奏响高原上的“金弦之音”。

用专业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在巴塘县社会力量发展中心集群二楼大厅,一块大屏吸引了队员们的注意,上面显示巴塘县正在打造乡村人力资源数据库,该数据库能高效整合县内的人力资源信息,并为用户了解求职信息、创业政策、技能培训搭建一体化线上平台,目前正在测试中。

“我们几个同学都有着程序设计、代码优化等技能,正好派上用场。”电子科技大学物理学专业研究生李彬说。经过连续多天的测试,他们发现数据库存在着图示图例不恰当、后台管理系统与可视化前端匹配不足、检索精确度不高等问题,并对此给出了优化建议。

在巴塘期间,金弦实践队还以访谈和问卷调查的形式开展了乡村振兴专项调研,让他们对巴塘的产业发展有了新的思考。

巴塘文旅资源丰富,如何让游客进行深度体验?实践队把目光聚焦在民宿上。“我们从游客的视角出发,就是希望能够体验到更多的藏文化特色,而民宿是一个很好的载体。”队长周文凯说,同学们不断打磨出关于民宿经济发展的方案,就挖掘展示藏族文化、提升民宿内涵等方面提出具体建议,希望能助力当地文旅产业发展。

科普支教授人以渔

此外,金弦实践队还面向巴塘县中小学生开展了名为“寻光之旅”的物理科普讲座。作为主讲人之一,电子科技大学物理学院研究生徐静莎发现,很多孩子几乎没有做过实验。“我们带着同学们亲自动手进行各种光学实验,他们眼里都闪着光。”

从2022年第一次奔赴巴塘开始,金弦实践队就将科普支教作为实践的重要内容。

“一开始,我们只是做科普,后来不少家长提出需求,希望我们能为学生进行相对薄弱学科的辅导。”电子科技大学物理学院辅导员田镕恺已两次带队前往巴塘,他表示,实践队今年开设了为期10天的暑期公益辅导班,分小学一至三年级、四至六年级和初中3个教学班,为100余名学生提供了语文、数学、英语和物理课程的辅导。

“数学课上我不是从例题讲起,而是分享数学家的有趣故事,讲述数学思维的奇妙之处。”电子科技大学物理学院学生杨长霖说,这样的教学方式成功激发了同学们的好奇心,特别是初二的甲措和志玛两位同学,每次下课都会“缠”住他问很多问题。

而如何在支教结束后延续这些教学方法呢?学校的“电子信息+”特色再次显现。

田镕恺谈到,金弦实践队与当地老师密切沟通,为他们开发可供操作的实验课程,目前形成了视频教案22个、文字教案28个,“大家正在商讨建立电子科技大学理科在线课堂,好随时为当地的教学和实验提供专业支持。”

这是青春的答案

“队员们把自己当成巴塘人,为这里的孩子们打开了一扇了解世界、探索未知、期许未来的美好之窗。”共青团巴塘县委书记翁加感慨地说,在实践队临走的前一晚,他为队员们献上哈达,真诚地表示感谢。

物理学院学生姜晨旭在返程路上回忆起实践的经历,有一幕让他格外难忘。在他支教的班上,有一位名叫珍光的返乡大学生担任助教,除了帮助支教团队维持班级秩序,在大家认真上课时,珍光就十分投入地背教辅,“珍光说,背这些书是为将来做准备,她要回巴塘当老师,为家乡贡献自己的力量。”

这一幕深深感染着姜晨旭,此次实践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他心里已经有了答案。

据了解,金弦实践队还开展了青春助农、红色研学、非遗调研等各类实践,将自身行动融入巴塘发展的方方面面。“金弦实践队充分利用学科特色和专业力量支持巴塘县发展,推动实践取得实效,是我们开展暑期社会实践的一个缩影。”电子科技大学团委书记陈龙介绍,学校今年暑期遴选了100支重点队伍,奔赴全国24个省84个市(州),让同学们在社会大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