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磨合 越默契

——3位班主任的家校共育心得

■本报记者 马晓冰

《教育导报》
2024年第71期(总第3966期) 导报二版

新的学期即将到来,孩子们将迎来新的成长。家校之间如何配合,才能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发挥出“1+1>2”的教育效果?这需要家长和老师秉持一致的目标,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做彼此的得力搭档。本期,我们邀请到3位班主任,从具体案例出发,分享经验与方法,帮助更多教师、家长形成育人合力,在新的学期携手并肩,助力孩子成长。

 

成都市青羊区优秀德育工作者、成都市泡桐树小学西区分校教师 喻莉:

融洽亲子关系,班主任的“破冰行动”

五年级的小松(化名)是一个活泼好动、阳光开朗的男孩,可是,有段时间他突然变得不爱说话了,常常一个人待着,显得心事重重。班主任喻莉看在眼里,不由地有些担心。她用开玩笑的方式关心小松,让他愿意敞开心扉诉说困扰。原来,最近小松和父母之间总是产生分歧和矛盾。

喻莉也是一名家庭教育指导师,她马上介入到调解中,与小松的家长进行电话沟通,详细了解小松和父母产生冲突的原因。喻莉初步判断:小松正处于“准青春期”的身心发育阶段,表现出自主性、独立性增强的特点,而小松的家长还未适应孩子的变化,仍将小松当作“小孩子”管教。于是,生活琐事上的“不愉快”在亲子之间频繁发生。

为更好地帮助小松一家实现“破冰”,喻莉决定开展家访,引导家长和孩子面对面袒露心声。“我怕家长和孩子对于我的到来有心理负担,就找了一个借口,说想去家里‘蹭饭’,让交流可以在较为轻松的氛围中进行。”喻莉说。

老师、家长、孩子围坐在一起,对前几天刚发生的一次冲突进行了“复盘”。孩子表达了自己的委屈和不解,家长也澄清了生气、发火的原因。换位思考使双方都意识到了处理不当之处。喻莉随即引导家长遇到问题时要保持冷静,多倾听孩子的想法,理解孩子的压力和青春期的困惑;孩子也要明白父母的不易,承担起自己作为家庭成员的责任,做好自我管理,少让爸爸妈妈操心。

一场心平气和的谈话后,小松和父母了解了彼此内心的想法,也放下了不满与委屈。小松父母认识到孩子在一步步长大,自己的心态也需要调整,他们愿意更多地听取孩子的意见,给小松承担家庭责任的机会,肯定他的付出与进步。小松也慢慢恢复了开朗的状态,经常主动向喻莉分享生活中的成就感、与父母相处的趣事。

“生活中,亲子矛盾常常发生,教师在帮助家庭调解矛盾时,需要秉持中立的态度,不去偏袒任何一方。同时发挥好引导作用,在双方充分表达情绪和需求后,帮助他们逐步缩小分歧、解决问题。”喻莉指出,这样的经历也会使家校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增进家长和老师的了解与信任,共同助力孩子的成长与进步。

 

成都市优秀班主任、成都市泡桐树小学西区分校教师 许丹:

充分沟通,做合格的“教育合伙人”

“家长视角与教师视角需要结合起来,才能全面客观地评价孩子,帮助孩子修正问题。”许丹表示,有的孩子会呈现出“在校乖,在家闹”的差异表现,如果家校沟通不到位,很容易产生误解,不利于对孩子的引导。

许丹就曾遇到过这样一个孩子。在老师们眼里,孩子阳光可爱,学习状态也较为积极;回到家里表现大相径庭,孩子对学习格外抵触,不止一次向妈妈表示“不想上学”。

对于一个刚刚上小学一年级的孩子,如此大的“反差感”从何而来?

许丹第一时间加强了和家长的联系,她发现,问题出在家长过于精细化的管理。孩子放学回家后的日程被严格细分,每时、每分都有“应该做的事”,孩子不喜欢,也无法适应密不透风的学习与生活。

以减轻孩子的不适感为初步目标,许丹和家长携起手来。从家庭、学校两个视角对孩子的行为表现进行观察,及时沟通,最大程度上消除信息差。接着,在许丹的建议下,家长开始调整教育方式,降低要求、放缓节奏,不给孩子带来环境压力。

可是,一段时间后,或许是感受到了要求的放松,这个孩子越发地不规范自己的行为,在学校,连最基本的课后作业都不想完成,课堂纪律也不愿遵守。“孩子学过书法,平时字写得很好,可是,有段时间他的书写歪歪扭扭,仿佛是故意乱写。”许丹明白这是孩子想要脱离控制的表达方式,而他无视规则,越来越不自觉的种种行为,是对老师与家长底线的试探。

对此,许丹和家长开始了“第二轮调整”。在学校,老师并没有给孩子贴上“不听话”的标签,区别对待他,而是通过每一次“出界”行为后的教育,让孩子自己去判断好坏、对错。如果作业乱写,那就重新写,让孩子知道他需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在家中,家长也再次调整了对孩子的管理方式与力度,不过分要求孩子的同时,给他设置底线。在老师和家长的持续“微调”中,孩子的状态好了起来,在家里、在学校的表现也不再割裂。

“孩子的转变,依赖家长或教师单方面是无法实现的。只有彼此信赖、共同努力,才能帮助孩子成长。”许丹表示,“遇到问题,家校之间切忌‘踢皮球’,家长和老师不必纠结‘谁的错’或‘听谁的’,重要的是共同去做对孩子有利的事情。”

 

眉山市彭山区第五小学教师 何蓉:

正确地“插手”,让孩子成为解决冲突的“高手”

在校园生活中,与同伴交往时,难免发生争吵和摩擦。合理解决冲突不仅能助力友谊的升华,还能提升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反之,冲突的扩大化则有可能引发两个家庭的不满、家校关系的紧张。

如何正确处理孩子之间的矛盾?一天下午放学时,何蓉就遇到了这一考验。

排队过程中,孩子们的步速有快有慢,一个走得较快的孩子对前排同学进行了“超车”,两个孩子因此互相拉扯了几下。走出校门,其中一个孩子想追过去再次还手,结果一路追到了对方的妈妈身边,被大人厉声教育了一番。此情此景恰好也被另一个孩子的妈妈看在眼里,她上前询问孩子们发生了什么事,还没等弄清楚情况,就被对方妈妈的批评指责打断了,两家人不欢而散。

事后,何蓉第一时间向两个孩子了解了情况,并积极与家长沟通。“被指责的家长其实有些委屈,但她的处理态度非常客观。”何蓉表示,“这位妈妈首先询问我自己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是否真的存在欺负其他同学,或常与他人发生矛盾的情况。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何蓉也向她讲述了前因后果,孩子间并不存在故意挑衅和频繁冲突,这次的事也是因为两个孩子都不愿意“吃亏”,才导致了矛盾的扩大。何蓉把主动权交给了孩子自己,让双方都阐述“动手”的理由。两个孩子说完,反而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何蓉帮他们做总结,指出不当做法的同时,肯定了他们对自己的反思。

孩子之间的冲突,往往上一秒还像“仇人”,下一秒就又成了朋友,他们并不会记仇。何蓉表示,让他们尝试内部协调、解决矛盾,其实是一种很好的锻炼,孩子们会在这个过程中学会将心比心,调整自己在人际交往中的行为习惯,思考如何与他人建立更好的关系。

何蓉也与双方家长进行了深入交流。“爱子之心”无可厚非,可过度保护孩子却会给他们的成长带来伤害。家长不能只教孩子维护自己,还要学会考虑他人。处理完两个孩子的矛盾后,家长也向何蓉表示,下次遇到类似情况,会尽量克制替孩子出头的冲动,理性先行,弄清事情原委,用秉公处理的态度支持孩子们自主解决问题。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