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新学期,让学习成为孩子的礼物

本报记者 马晓冰

《教育导报》
2024年第74期(总第3969期) 导报三版

如何帮助孩子状态满满地迎接新学期?近日,成都市家长学校总校联合四川天府新区、成都市青羊区、锦江区等区(市、县)家长学校分校举办“秋季开学周”公益讲座活动。讲座围绕开学调整适应、心理健康、亲子教育等主题,以线上线下结合的形式面向全市中小学生家庭开讲。

幼儿园高级教师、青羊区特级教师张梅以《让学习成为孩子能够接受的礼物》为题,向家长们讲述了学习在当今时代的重要意义,并针对学前教育学段幼儿学习的特点,引导家长正确理解学习发生的过程,找到帮助孩子爱上学习的好方法。

学习,应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最佳策略

从牙牙学语到拼读写字,从学科初探到专业研究,从学用结合到技能迭代,学习伴随着人的一生。“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张梅将问题抛给家长思考。

“我们身处人工智能狂飙突进的时代,当科幻电影成为现实,我们该如何理解人类的定位和价值?”张梅指出,不管家长们是否主动思考过这些问题,孩子们都属于未来的世界。在科技日新月异的背景下,他们将拥有全新的、难以预测的生活样貌。

“以目前的数据来看, AI技术已经能取代很多的工作岗位。”张梅试着帮家长分析孩子未来可能需要具备的核心竞争力,“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是未来人才必不可少的素质。”学以致用,学习的内容、方式也应跟随时代发展的趋势、社会的真实需要而变。

“牢牢抓住主动权,才能创造生活的更多可能性,所以培养孩子不断发展自我、适应社会变化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张梅表示,尤其对于学前教育学段的家长而言,正确认识学习对孩子人生的意义,有助于找准发展方向。在教育中,不做、少做无用之功,也能给孩子一个更加健康、快乐的童年,为未来的成长蓄力。

同时,家长对待学习的态度,会极大地影响孩子的学习体验。“一个能学习、会学习、爱学习的孩子,一定不是被‘逼’出来的。”张梅提醒家长,自主学习能力来自于孩子的内在驱动力,发自内心“愿学”“好学”的孩子,才能在瞬息万变的社会生活当中立于不败之地。

从“体验”到“改变”,学习悄然发生

从进入幼儿园起,大部分孩子都在同一个环境中学习与生活,共享同一个老师,上同一堂课,为什么有的孩子“越学越爱学”,而有的孩子“越学越不爱学”?张梅认为,想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先要弄清“学习是怎样发生的”。

依据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儿童心理学家张梅玲的阐述,张梅带着家长“认识学习”。行为主义认为,学习是“行为的变化”,不断适应环境的变化,个体才可以更好地生存和发展。认知心理学的进步对行为主义的定义做了补充,人们发现学习不仅是外部行为的变化,内部的倾向也在变,这解释了用不同的态度对待同样的行为会产生效果的差异。脑科学则进一步解释了学习的生理机制。如,在解题过程中,有的孩子兴奋地迎接挑战,有的孩子则倍感压力、愁眉不展。状态不同,分泌激素不同,对大脑的作用机制也不同,孩子学习的效果、对待学习的态度自然也会有很大的差异。

“孩子看似在听课、读书,但并不一定真的在学习。”张梅指出,一些父母常会掉入“假学习”误区,“判断孩子是否在学习,不能仅靠外在的行为表现来确定,让孩子一天到晚坐在书桌前,或用死记硬背的方式接触知识,他们反而可能学无所获。”

张梅引导家长回忆自己“考驾照”的过程,对比学车前后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变化。有家长表示,学会开车以后,自己对城市道路的观察视角变得不同,把控距离感、空间感时,常常需要人与汽车“合二为一”;还有的家长表示,学会开车让生活有了更多体验感,可以便捷地去到更多、更远的地方。

“这便是学习发生的过程,感受与机械的配合,逐渐拥有可控感,并在由‘学’到‘用’转变当中获得积极体验。”张梅引导家长用这样的具体感受去类比、理解孩子的学习过程,她表示:“对3-6岁的孩子而言,他们会用自己特有的方式与周围环境互动,以身体为感知工具主动探索,从摸、爬、站,再到行走,孩子在用自己的亲身感受获得认知、积累经验,打开自己生活的空间。”

学习行为是每个人与生俱来、自然发生的,而儿童的学习有其独有的规律和特点。张梅提醒家长,要保持耐心,科学判断。允许孩子爬高上低、翻箱倒柜、涂涂画画,这正是他进行学习的过程。新尝试带来的新体验会对孩子的认知发展、行为能力带来积极影响,而保持好奇心和探索欲也是让孩子“越学越爱学”的重要动力。

让孩子的学习变得有意思、有意义

“基于3-6岁孩子的身心发展水平,家长可以主动引导、创造机会,把学习变成送给孩子的礼物,陪伴他们成长与进步。”张梅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经验,为家长分享了一些“小妙招”。

“鼓励家长在工作之余,放下手机、走进自然,带着孩子与万物‘对话’。”张梅表示,孩子成长过程中,“亲自然”的教育不可或缺。人类对大自然的探索从未止步,而自然也是孩子最好的课堂,孩子可以在观察花草树木、感受生命的跃动中,开拓想象力、丰富美好的感官体验。“如对‘春天’这个词语的理解,见过山花烂漫、鸟语花香的孩子和很少踏出家门的孩子,一定是不同的,亲眼见过、亲耳听过、亲手触碰过,‘春天’一词在孩子心中才不是干瘪的。学习的过程才是有意思、有意义的。”张梅举例道。

欢迎孩子积极提问,也是一个支持他们的好方法。有问题一定就有思考,而有思考才能引发深度学习。“孩子的世界总是有‘十万个为什么’,家长不仅要允许他们不断追问,而且要善于引导他们通过自主探索,找到问题的答案。”张梅表示,探究是一个由点及面、由浅至深的过程,孩子通过提出假设、动手验证、讨论与分析,逐步厘清现象与本质之间的关系,得出自己的结论。既深刻认识了感兴趣的事物或现象,又很好地锻炼了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家长还要引导孩子会生活、“慧”生活。“生活即教育”,任何的学习活动都不应脱离生活去进行。让孩子有机会去面对自己的生活,去经历自己的生活,才能一点一点地拥有生活的能力。这也需要家长学会放手,在必要时提供适当帮助而不是事事包办,才能把最真实、有效的学习机会留给孩子。

“带着孩子共同去了解、感受、思考当下的生活,也会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方法去面对未来的生活,拥有处理更多未知问题的能力。在学以致用的过程中,创造属于自己有意义的生活。”张梅说。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