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暴式教育实为家长“懒作为”

向颖

《教育导报》
2024年第74期(总第3969期) 导报一版

近日,为防止孩子误入歧途,一位黑龙江省的家长烧掉了孩子收集的近3000张“烟卡”,该事件引发网友热议。这种“一烧了之”的粗暴式教育方式并不值得叫好,反而暴露出家庭教育中的诸多“懒政”。

家长处理问题时的“懒”思考。粗暴式教育历来有之:孩子沉迷小说,便把孩子的书撕掉;孩子沉迷游戏,便把手机砸掉;孩子沉迷“烟卡”,便用一把火烧掉……这样的方式,对部分家长来说其实是一个“舒适圈”,藏着某种逃避心理——逃避利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思考更合理、更有效地解决问题的方法,试图用这样简单、粗暴的方式来肯定自己在管教孩子上的付出。

孩子成长过程中“洪水猛兽”何其多。前有“动画片带坏小朋友”“网络游戏正在毁掉这一代”,后有“萝卜刀是可以伤人的利器”“盘串珠对孩子的手腕发育不利”……“烟卡”游戏风靡之前,一个又一个“危机”让家长一次次警铃大作。然而,孩子的每一种行为背后都有其正面的动机,即使不认同孩子的行为,家长也应该透过行为关注到孩子的真实感受和深层需求,去寻找、解决背后的“因”,而不是总以最大的恶意看待孩子的行为,更不必采用“毁掉”的粗暴方式来解决问题。前段时间,伪教育专家让孩子亲手砸手办、扔玩具的事件还历历在目,需要提醒各位家长的是,无论孩子的东西在你眼中是好还是坏,除了违法物品,不要丢弃或毁坏任何孩子在意的物品,不要逼迫、恐吓孩子处置任何心爱之物,这样的做法对解决问题没有帮助,只会割裂孩子与父母的情感连接。粗暴的禁止还可能演变为强化,让孩子更加叛逆。

家长对孩子成长过程的“懒”关注。如果家长时刻关心孩子的动态,在孩子刚刚接触某项活动或某种游戏时,就及时给予适当引导;在孩子频繁和朋友讨论某件事时,就关注孩子的看法和状态,就无需等到孩子“收集卡片近3000张”“为游戏充值几万块”时,才猛然发现问题严峻了。不少家长在管理孩子时都存在类似的情况,过程中放纵和疏忽,发现不良结果后,又病急乱投医,希望迅速扭转现状,实在是不可取。

孩子沉迷“烟卡”有诸多问题,但不是“一禁了之”的。一方面,家长对于“烟卡”的担忧不在“卡”,而在“烟”;另一方面,出现了孩子因为“烟卡”而偷抢的行为,更是成长大忌。我们常说,好的教育是为孩子托底的,那么,这个问题的本源,市场监管部门、整个社会应该在“烟”的管控上牢牢地托住孩子。一直以来,我国法律都明确规定,向未成年人销售烟草制品是违法行为。“烟卡”是香烟制品的一部分,任何含有烟草商标、标识的制品均不允许向未成年人销售。家长、老师则应该在“偷抢”等行为准则上牢牢地托住孩子,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法治观,杜绝不良行为的发生。

家长没有必要妖魔化、阴谋论孩子的“烟卡”游戏,作为一种群体游戏,它是孩子放松心情、缓解压力、进行社交的一种方式。如果不希望孩子玩“烟卡”,家长能做的不是禁止与恐吓,而是用更有意义、更有趣的活动去取代它。“勤”于陪伴、关注孩子;“勤”于为孩子创造更丰富多彩的生活,才能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