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实“小课题研究”

西充县教育科技和体育局 何春奎

《教育导报》
2024年第75期(总第3970期) 导报三版

当前,课题研究“申报数量多、种类多、题型新、教师教科研热情空前高涨”。在此背景下,一些不良现象值得警惕。比如,“功利性较强”,追求短期功利、忽视长期价值的现象较为突出,热衷于申报省市级大课题,以期两三年后结题评奖,为晋职评优加分,小课题因“功用不大”不受欢迎。再比如,课题研究形式化严重,“开头结尾热热闹闹,中期过程冷冷清清”,投入不够、能力不及,或方法失当,科研过程虚化。

课题研究是在学科知识、课堂教学之外的教师必备技能,也是撬动专业成长的关键因素。越来越多的实例证明,“校校有课题,人人有课题”是科研兴校、科研强师的有力手段。从一线角度观察,课题研究应由小及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小课题研究“贴近课堂,贴近实际”,重要性不言而喻。如何让小课题研究真正成为助力教师专业成长的源头活水呢?

“选”题有方,从真问题出发。课题研究必须去功利、重实际、真研究、深研究。课题首先来自问题,问题是课题研究的“光”,发现问题是研究的起点,也是动力所在。小课题的选题必须来源于有价值的真问题。一是来自“困惑处”,教育教学实践中无法回避的、十分棘手的问题,无疑是最佳的选题资源。比如,针对班级管理“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现象,在深入剖析班情、学情基础上,确定“学生自主管理策略研究”的小课题,是有较强针对性的。二是来自“过程中”,课堂教学是动态且不断建构的过程,会生发出很多值得思考的问题,教师应及时捕捉并加以分析。比如,如何提高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如何让课堂教学既开放又有序等。三是来自“价值点”,课题是由问题转化而来,但并不是所有问题都是有价值、值得研究的,关键在于是否有积极的指导意义。所以,选题要从问题表象出发,深入问题本质,发掘其现实性、前瞻性、普遍性,确保课题研究的价值和生命力。

“研”究有法,在实践中求真。问题在一线发现,也要在一线解决。与大课题相比,小课题的研究环境、研究对象处于真实可触状态,更能凸显真实情境下的问题解决能力,利于教师将研究变成常态,做到“小而精,精而深”。一是过程抓实。小课题研究一般要经历确定主题、初定方法、尝试实践、总结提升等阶段。要按照既定计划分步骤进行,脚踏实地抓实每一环节,深刻全面理解问题,理性深入分析问题。二是研用并进。小课题再小,也是课题,课题研究不是随意的、孤立的行为,要结合教学实际进行有序、有效的系列研究,以及深层次、长时间的持续研究,边研究,边破解问题,边反哺指导实践,边提高教育质量。找到问题解决方法并不意味研究的结束,还需要在实践中进行检验、应用、完善。三是梳理提升。小课题研究同样具有科学性和理论性,及时梳理“怎么做的”,回答“为什么这样做”,思考“怎样做会更有效”,发现更多问题,尝试更多方法,积累更多经验。

反“思”有道,于赋能中增值。小课题研究的本质,并非止于课题本身,更在于通过研究树立问题意识,培养挖掘问题价值的素养,以及用研究的思路和办法破解问题的能力。换言之,课题研究是不断丰富知识经验、锤炼专业技能、助力专业成长的过程。一是写作赋能。教育写作是教师教育生活的专业表达,要及时将实施过程、改进过程、实施效果和成败得失、教学感悟等,加工成经验论文、教学案例、教学随笔,用教育写作的方式促使深入学习与实践反思,提高理性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二是总结赋能。及时对研究成果进行审视,通过反思总结、专家论证、答辩质疑,让研究成果去粗存精、去伪存真,在由点及面的发散性思考、由表及里的深层挖掘中,提升研究能力和实践智慧。三是升级赋能。在已有研究基础上,积极参加课题培训,学习观摩其他课题研究成果,从中强化技术支撑,获得灵感源泉,扩展研究外延,丰富课题内涵,使小课题“螺旋上升”为高一级课题,实现研究增值。

契合一线的小课题研究,能使教师在由“经验型”向“科研型”提升进程中,获得自我更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让专业成长之路更为宽广和充满可能性。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