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要求早到的学生在校门外排队,到点才能进校,人为造成学生聚集,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近日,在家避了一周高温的成都中小学生返校,成都市某小学学生家长在“群众呼声——四川省网上群众工作平台”上表达了上述担忧。
这位家长呼吁学校调整规定,让早到的学生提前进教室,“学生到教室里比在校门外聚集安全得多!”
校园安全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任何涉及到学生安全的问题都会引起家长、学校乃至整个社会的高度关注。学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除了承担教书育人的职责外,保障学生在校期间的安全也是不可推卸的责任。然而,校园安全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人身安全、心理健康、食品安全等方面。尤其是在学生上下学高峰期,如何有效避免校门前的交通拥堵、人员聚集等潜在的安全风险,成为了学校管理中的一大难题。
某校实行的“卡点入校”规定,初衷可能是为了确保学生能在老师和保安的监管下安全有序地进入校园。然而,这种“一刀切”的做法看似简单有效,实则忽略了学生及家长的个性化需求,尤其是在极端天气条件下,让学生长时间在校门外等待,不仅影响了学生的身体健康,也增加了安全风险。此外,这种做法还可能引发家长对学校管理方式的不满,影响家校之间的信任与合作。
在校园安全管理中,家长和学校是利益共同体,双方都希望学生能够安全、健康地成长。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家长和学校之间往往因为信息不对称、沟通不畅等原因产生误解和矛盾:家长担忧孩子在校外聚集的安全隐患,希望学校能提前开门;而学校则考虑教师的工作时间、管理难度以及潜在的法律风险,坚持既定规则。
想要解决这一矛盾,关键在于增进家校之间的理解与沟通。学校应主动向家长解释“卡点入校”规定背后的安全考量,同时倾听家长的合理诉求,探讨更加灵活、人性化的管理方案。例如,学校可以在学生早到的情况下,安排值班老师提前到岗,进行巡查,确保学生的安全。同时,学校还可以通过家长会、家访等方式,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及时了解家长的意见和建议,不断优化安全管理措施。
除了加强家校合作外,解决校园安全问题还需要依法理清各方责任。学校要在法律框架内明确自身的安全管理职责,同时也要依法保护教师的合法权益,避免教师因安全责任泛化而承受过大的压力;家长也应增强安全意识,积极配合学校的安全管理工作;教育主管部门则应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帮助学校建立健全安全管理体系,为校园安全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校园安全,关乎每一个孩子的未来,需要学校、家长乃至整个社会共同努力。我们不能因为害怕承担责任而采取“一刀切”的管理方式,更不能忽视学生及家长的合理诉求。只有家校双方加强沟通、相互理解,同时借助法律和制度的保障,才能构建既安全又充满人文关怀的校园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