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市纳溪区探索学校教育科研评价改革——

“教”“研”并行 赋能教育提质

■本报记者 钟兴茂

《教育导报》
2024年第98期(总第3993期) 导报一版

“以前做科研,做不下去就停了,现在有制度管着,必须有始有终。”“学校年轻教师多,参与教育科研有助于他们快速提升专业水平。”“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理论与实践并行,才能办更好的教育。”……

近日,记者走进泸州市纳溪区多所中小学,听到了学校党组织书记、校长、教科室主任、教师等对教育科研工作的诸多积极认识和评价。现象背后,是纳溪区近年来在教育科研评价改革上的积极探索。纳溪区教育科学研究中心(以下简称“教科中心”)的统计显示,全区中小学、幼儿园的课题研究数量正在逐年增加。例如,每年结题的微型课题,从2018年的404个上涨到了2023年的551个。

教育科学研究很重要,但在欠发达地区,往往存在学校不重视、教科室不作为、教师不主动的现象。那么,纳溪区是如何通过教育科研评价改革扭转这一现象的呢?区域学校的教育科研又该有怎样的导向和重点?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如何相得益彰,推动教育教学质量提升?

考核动真格

每年“亮相”,激发学校内驱力

翻开近3年纳溪区教科中心对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的年度考核结果通报表,学校名称、考核得分、教科室主任姓名、教科室主任参与研究加分等都一一呈现,并记录了具体分数。

“考核结果每年都会在全区教体系统内通报,孰高孰低一目了然。对于不积极的学校和教科室主任,这的确是较大的鞭策。”纳溪区教科中心副主任王洪波说,“‘逗硬’考核、全区通报的整改效果立竿见影,极大地激发了学校,尤其是教科室主任在教育科研工作中的积极性和内驱力。”

王洪波表示,以前,纳溪区的教育科研工作也存在学校不重视、教科室主任不积极、教师没热情等问题。“仅从数量上来说,许多学校对教育科研的管理就是一笔‘糊涂账’,而全区的情况就更加难以掌握。”

如何解决重视不够、积极性不高的问题?2021年,借着泸州市教育评价改革省级试验区试点单位建设的东风,纳溪区开启了对区域内学校教育科研评价改革的探索,初步制定了《学校教科研评价考核方案(初稿)》,并严格落实区域内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的年度考核、通报制度。

“实行考核第一年,还有个别学校拖沓,不准时提交自查材料,但通报一发出来,就为大家敲响了警钟。第二年开始,所有学校都积极申报课题,提交材料。”王洪波说。

3年来,纳溪区的教育科研评价考核方案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根据学校校情、科研能力的不同,设计了更多发展性的考核方案。全区各中小学的教育科研情况,也从“糊涂账”变成了“明白谱”。每年,纳溪区教科中心都会对各学校上一年度的教育科研工作总结和下一年计划进行汇编,整理成册,并根据考核结果,发放学校教育科研温馨提示卡,督促学校有序推进教育科研工作。

多维度评价

既是“指挥棒”,又是“路线图”

考核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如何以“考”代“培”,以“评”促“改”?

纳溪区在严格落实学校教育科研年度考核的同时,还配套制定了《纳溪区学校教育科研工作考核评价细则》《纳溪区区级课题过程管理红黄牌考核细则》《纳溪区微型课题管理细则》,形成了对学校教育科研的多维评价体系——既有区教体局的整体评价,又有区教科中心的全面评价,还有对区级课题的过程评价以及对微型课题的专项评价。

“有了评价细则的指引,我们更加清楚学校的教育科研从哪些方面入手。”在纳溪区护国镇中心小学校长吴琼看来,新出台的评价细则从机构设置、常规管理、教育研究、科研成果、科研活动、科研保障、科研宣传7个方面对学校教育科研工作进行考核评价,相当于为学校完善教育科研机制体制提供了“设计图”,而单独增加的教科室主任参与科研的加分项,则更能激发教科室主任的工作热情。

与此同时,《纳溪区区级课题过程管理红黄牌考核细则》和《纳溪区微型课题管理细则》都尤为注重对在研课题的过程管理。尤其是红黄牌考核细则,在按期开题、理论学习、论文撰写、阶段报告、经验交流、研究活动、成果转化、按期结题8个方面,按照执行的时间、质量的不同,给出了明确的分值。考核总分60-74分,亮黄牌警示;60分以下(不含60分),亮红牌通报。两次黄牌,通报;三次黄牌,撤销立项、通报;两次红牌,撤销立项、通报。

“我把这些细则当作工作指南来用,学校的教育科研工作怎么入手,什么时候该做什么,能做到什么程度,都一目了然,心中有数。”纳溪中学教科室副主任王莉说,“当然,红黄牌也是‘紧箍咒’,凡是因红黄牌撤销课题的负责人3年内不得申报新的省市区级课题,撤销立项的学校一年内不得申报新的省市区级课题。所以,必须越做越好。”

成果有用处

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推广应用

中小学、幼儿园做科研的意义是什么?作用大不大?在纳溪区的教育科研评价改革探索中,答案越来越明晰。

“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就是课题的最佳来源。”纳溪中学教师金明强介绍,纳溪中学连续3年的年度考核都在90分以上。如今,学校在研课题近60个,绝大多数来自教育教学实践,其中过半与纳溪区“育本课堂”教学改革相关。

2020年,纳溪区启动了“育本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与探索行动,即“育人为本”的课堂教学改革,并放手让学校围绕目标、结合实际,灵活探索。这为学校的教育科研提供了丰富的实践资源和落地“土壤”。“老师们的研究不虚浮,成果有用处,科研热情自然越来越高。”吴琼说。

护国镇中心小学的年轻数学教师曾小明曾因为缺乏经验,教学效果平平,在越来越不自信的时候,他进入了学校《农村小学数学课堂五育融合的实践研究》课题组,专业素养快速提升,课堂把控越来越得心应手。他说:“课题研究增长了我的见识和能力,我越来越有信心在课改中作出贡献。”

通过教育科研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感受颇深的还有泸州市两江新城梓橦路小学的老师们。该校是一所新建小学,教师能力参差不齐。两年来,学校以校本研修为支点,开展“问题科研”“教科研融合”等教研活动,推动了一大批教师的专业成长。学校党支部书记王吴强说:“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未来几年仍旧是学校的教师培养年,而教育科研依然是其中的重要抓手。”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